建道學刊26期
2006 年 7 月 1 日
The Authorship Of 2 Thessalonians Is Pseudonymity A Better Alternative?(帖撒羅尼迦後書的作者身分──冒名作者的理論是否能提供較好的解讀?) /謝品彰
自18世紀末開始,學者便質疑保羅作為帖撒羅尼迦前後書作者所重建的歷史語境。反對他是帖撒羅尼迦後書作者的理論可綜合為以下數項:(1)非保羅思維;(2)文體仿照;(3)神學差別;及(4)風格差異。非保羅思維的論點過於主觀,且缺說服力。文體仿照則忽略了其他保羅書信也有同樣現象;再者,帖撒羅尼迦前後書的完成時間相隔甚短,故同一作者很有可能記得曾寫過的內容。
2006 年 7 月 1 日
Are We “Misreading” Paul? Oral Phenomenon And Implications On Exegesis Of Paul’s Letters(保羅是否被我們誤解了?──口述傳統及其含義如何影響保羅書信的詮釋) /曾思瀚
過往,口述研究總是局限於非聖經文學的領域;但自從福音來源鑑別學採用口述背景為釋經角度後,口述研究便從次要的周邊地位,邁進聖經研究的範圍中,並佔有不可或缺的位置。
2006 年 7 月 1 日
穆勒對加爾文和改革宗正統派神學研究的貢獻和影響 /蔡少琪
本文介紹了近代加爾文主義大師穆勒在加爾文和改革宗正統派研究的貢獻和影響。全文共分三部分:(1)穆勒和改革宗神學研究在近代的主要發展;(2)加爾文思想的幾個核心觀念;(3)如何閱讀《基督教要義》。
2006 年 7 月 1 日
矛盾與共融──莫特曼論教會的本質和使命 /李文耀
本文旨在簡介莫特曼的教會觀,這方面的探討在整個莫特曼的研究中尚在起步階段。本文先指出「上帝國度的神學」是貫穿莫特曼神學的中心主題,然後在這個神學處境下關聯到教會的本質與使命。教會是一個被基督救贖的群體,以三一上帝的愛作為運作原則,目的是在此世中預示上帝的國度,顯出三一上帝的形象。
2006 年 7 月 1 日
Objection To William Dembski’s Intelligent Design A Critical Evaluation(評價對德布斯基的智慧設計論的批評) /關啟文
德布斯基(William Dembski)的智慧設計論在九十年代後崛起,既重新挑起有關生命起源和進化論的爭論,亦引來不少批評。德布斯基認為智慧設計論是一種合理甚至是合乎科學的選擇,因為我們可以在經驗層面察覺到智慧的設計,曰常生活的例子亦俯拾即是。
2006 年 7 月 1 日
對「漢語神學」的神學反思 /郭鴻標
本文主要對「漢語神學」進行神學反省,並提出「漢語神學」須加強神學的向度、跨文化的向度、靈修學的向度、崇拜學的向度、基督中心的文化神學向度、神學倫理學的向度,以及系統神學的向度。
最新文章
「牧範」與「硬淨」! / 梁國強
2024 年 11 月 1 日
【代院長的話】神學教育的生命迴響 / 高銘謙
2024 年 10 月 1 日
【屬靈導引】屬靈導引—一門失落的藝術 / 董智敏
2024 年 10 月 1 日
编辑精选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