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學刊29期

中國伊斯蘭研究書籍和人物淺介/黃玉明

本文介紹自明末清初至今的主要中國伊斯蘭譯著和研究學者,範圍包括:(1)伊斯蘭傳播入華及後的歷史研究;(2)《古蘭經》和「聖訓」的譯解;(3)「漢刻它布」(即漢文著作)。

黃遵憲與伊斯蘭教/劉義章

本文旨在對黃遵憲( 1848至1905年)與伊斯蘭教的關係作一初步介紹。黃遵憲是近代中國一位著名外交家、維新思想家和詩人,歷任駐日使館參贊、美國舊金山總領事、英國使館參贊、以及駐新加坡總領事。文章嘗試從黃遵憲的詩觀察他對伊斯蘭教以及其他宗教的看法。

從六宗教領袖座談會說起──香港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對「九一一事件」的回應/黃玉明

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至1978年起舉辦至今,強調的是建立關係。本文就「九一一事件」探討當時六宗教座談會其中的香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回應,而研究範圍也延伸至座談會以外。

香港伊斯蘭學童學中文的優勢和困難/關之英

中華回教博愛社在香港開辦兩所伊斯蘭幼稚園、兩所小學和一所中學。這些學校吸引了本港一些少數族裔,尤其是巴基斯坦籍的家長,他們送孩子到那裏讀書,因為巴籍人士大部份信奉伊斯蘭教。上述學校設有中文課程。對少數族裔的學童而言,中文是他們第二或第三語言。

Slaves And Freed Persons Self-Made Success And Social Climbing In The Corinthian Congregation(奴隸與得釋放者──哥林多教會中白手起家與攀登社會階梯的問題)/John Byron 拜倫

本文探視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七章22節對奴隸與得釋放的人之討論。就保羅對奴隸的討論,我們通常理解為保羅「蒙召神學」的例子說明。

基督教工作神學對社會和諧的貢獻/郭鴻標

本篇文章主要討論基督教職場神學如何能夠成為提升中國人心靈質素及社會責任意識的理論基礎。本篇文章從創造的角度探討工作,指出工作本身不是一種咒詛;相反是人基於對神的敬畏所產生的使命感作出貢獻。

為被曲解的基督教的神觀申辯──反駁劉述先的謬誤/郭鴻標

本篇文章主要回應劉述先對筆者的批評,筆者反駁劉述先認為基督教神觀只有「純粹外在超越」向度,其強調基督教三一神觀並不是解決耶儒對話的議題;筆者指出劉述先從哲學角度了解基督教神觀,忽略從基督教三一神觀了解基督教同樣具備「超越內在」的神觀。

上帝﹑敘事與歷史──初探詹信(Robert W. Jenson)三一實在論/郭偉聯

本文旨在分析詹信為回應現代神學論述陷入喪失意義的危機,而利用敘事神學建構三一實在論(trinitarian realism)所引起的問題。筆者希望指出, 詹信將上帝的敘事理解為上帝的歷史,將上帝在聖經敘事的身分也理解為等同(identified with)上帝的位格(persons)。

香港基督教史研究之史料與議題──以倫敦會女傳教士柏嘉理(Katherine Brameld, 1906-1984)的《青山》(Clear Mountain)為例/湯泳詩

傳教士文學也可以成為香港基督教史研究的史料之一,並能為該範圍開拓更多的研究課題和方向。本文即嘗試利用差會檔案館所藏的女傳教士文獻史料,來論述傳教士文學在香港基督教史研究範疇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