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口推算看香港教會未來發展 / 陸志明

序言

  不少教會十分重視15至24歲青年的工作,但也許較少人注意:香港青年人口數目已由1981年的114.7萬下跌至 2011 年的86萬,平均每年下跌 0.9%。[1] 往後三十年,青年人口將平均每年下跌0.6%至2041年的72.6萬,但長者人口卻將由2011年的94.1萬平均每年上升3.4%至2041年的255.8萬。[2]

香港人口的「撫養比率」(Dependency ratio)[3] 將大幅上升,教會會眾的「撫養比率」因而受影響。參考了「教會更新委員會」最近發佈的《2014教會普查簡報》及之前《2009教會普查簡報》中的數據,筆者認為教會應及早思考前路,謀取對策。

香港人口推算的啟示

香港政府統計處2012年7月31日發表《香港人口推算:2012-2041》,其中選定年份的一些人口特徵展示如下:

表一:從香港人口推算所得的選定年份人口特徵 [4]

選定年份 (年中) 2011 2016 2021 2026 2031 2036 2041
人口 (萬) 707 737 766 794 816 834 847
0-14歲 (%) 12 11 11 11 10 10 9
15-64歲 (%) 75 73 70 66 63 62 61
65歲及以上 (%) 13 16 19 23 26 29 30
年齡中位數 41.7 43.4 45.1 46.3 47.7 48.9 49.9
少年兒童撫養比率 155 152 165 165 161 155 148
老年撫養比率 177 216 272 346 418 467 497
總撫養比率 333 368 437 511 578 621 645
男性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 (年) 80.5 81.4 82.2 82.9 83.5   84.0  84.4
女性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 (年) 86.7 87.6 88.5 89.2 89.8 90.3 90.8
註釋: (1) 2011年數字為基準,其餘年份數字為推算。 

    (2) 各撫養比率的定義請參本文註腳3。

表一顯示全港人口將由2011年的707萬上升至2041年的847萬。同期,人口中0至14歲兒童的百分比將由12%下降至9%,而15至64歲的青壯者將由75%下降至61%;反之,65歲及以上的長者卻由13%大幅上升至30% (參圖一)。人口年齡中位數將由42歲上升至50歲。

由於人口結構的轉變,總撫養比率將由2011年的333上升近一倍至2041年的645(參圖二),表示2011年每千名青壯者需撫養333人(即155位少年兒童、177位長者),但2041年卻需撫養645人(即148位少年兒童、497位長者)。以百分比而言,2011年是由七成半青壯者撫養其餘兩成半人口,但2041年則由六成青壯者撫養其餘四成人口。  
  在華人社會,無論在家庭或社會層面,「撫養」理所當然包含「關顧」,而在基督教信仰中,對老少的撫養和關顧更是義不容辭。(參箴二十二6、弗六2)。
  上述數據顯示撫養比率已踏入上升軌,且將續升至2041年的嚴重情況,故教會應積極思量對策。

表二:2009及2014年教會普查結果與全港人口的比較 [5]

年齡組別

2009年 2014年
會眾人數

(萬人)

全港人口

(萬人)

會眾在全港人口中的百分比(%) 會眾人數

(萬人)

全港人口

(萬人)

會眾在全港人口中的百分比(%)

15歲以下

4.1

86.4 4.7 3.8 80.4

4.7

15-64歲

23.5

521.0 4.5 22.2 537.1

4.1

65歲或以上

4.4 89.9 4.9 5.0 106.6

4.7

合計

32.1

697.3 4.6 31.0 724.2

4.3

表二顯示教會會眾在全港人口中的百分比,從2009年的4.6%降至2014年的4.3%;除了因為全港人口增加外,亦因會眾人數由32萬下降至31萬。按三個年齡組別(少年兒童、青壯年、長者)分析,無論哪一年,青壯會眾在全港同齡人口中的百分比,都低於少年兒童及長者的相應百分比。另方面,2014年與2009年相較,青壯及長者會眾在全港人口中的百分比均下降。

表三:2009及2014年教會會眾與全港人口各撫養比率的比較

撫養比率 2009年 2014年
教會會眾 全港人口 教會會眾 全港人口
少年兒童撫養比率 175 166 173 150
老年撫養比率 189 173 223 198
總撫養比率 363 338 396 348

表三顯示會眾中的任何撫養比率,無論2009或2014年,均高於全港人口中的相應比率;另方面,除少年兒童外,無論老年或總撫養比率,都是2014年的比率高於2009年的。可見青壯者肩負的撫養壓力,教會會眾較一般社會人士為大,且情況日趨嚴峻。

因此,青壯會眾在全港人口中的百分比低於其他年齡組別的,正可能是因他們的撫養壓力大而影響參與聚會;這從2014教會普查結果也可見端倪,例如:

  1. 「在牧養信徒上遇見的問題」──在問卷列出的14至15項問題中,無論2009或2014年,60至66%堂會均指「最常見」的問題為「工作」,高於次位「子女教養」 的42至46%。
  2. 「堂會採用的佈道方法」──問卷列出的二十六類佈道法中,2014年「沒有」使用的堂會百分比,除「福音餐會」、「露天/街頭佈道」和「十八區福音遍傳」三類外,全都較2009年的大幅上升。
  3. 「堂會面對的困難與挑戰」──問卷列出與人手有關的主要「困難類別」中,32%堂會有「信徒事奉人手不足/未能委身」的困難,較2009年的相應數字22%大幅上升。[6]

這些結果反映會眾撫養比率的情況,似已開始影響教會發展甚至運作。越接近2041年,估計情況將更形惡化。

可能對策的建議

為應付上述情況,教會不應坐視而應思量對策。以下是筆者一些拋磚引玉的建議:

  1. 對教會中初老(60-75歲)的基督徒,可否按恩賜予以適當事奉崗位? 這既可獲更多事奉人手,也可盡用他們的經驗為主發光。這對長者本身有益,因他們可發揮恩賜、自感有用而非「等死」,也可減低青壯者撫養關顧的壓力。
  2. 對較老的長者(如75歲以上),教會宗派可否設立非牟利的大型安老院/安老村(內含醫療、關懷、消閒、學習、活動、專車等服務)?這既造福會友,亦貢獻社會,也是見證主和傳揚整全福音的機會。同時在關顧長者之餘,亦減輕青壯者對年老家人的照顧,對他們也是一種關顧。教會作為社會的鹽與光,對社會上有需要者有正面貢獻屬理所當然。由於這對香港社會是一項有意義的服務,相信政府也願和教會合作,提供協助。
  3. 對青壯者,由於他們在學習和工作之餘尚需關顧老少,故希望他們常參加只適合他們個人的活動將日益困難。因此,教會可否利用有創意的方法(如網絡或多媒體通訊科技)與會眾交通分享,減少非必要的會議或繁瑣的活動,以減省會友往返教會的時間? 此外,教會可否把活動盡量安排至可讓一家大小同時參與,使親子、敬老和自己休娛等功能可在同一活動中達成?
  4. 對教牧同工,可否學效政府在適當情況下提高其退休年齡,因他們將更有實際人生經驗去關顧和牧養長者,而非僅「紙上談兵」或「想當然」?
  5. 對神學院/差會,可否接納較年長的基督徒讀神學/任宣教士?

結語

本文旨在喚起教會人士從「通達時務」(代上十二32)的醒覺,對預見問題早為之計。這不單可造福教會,也可對社會上有需要者提供關顧靈魂體的整全福音。

上述建議所牽涉的行動,非一兩位基督徒或一兩間中小型教會可成事。2041年距今二十六年,但對於要改變人心、取得共識至付諸行動等不能一蹴即成,故實際時間不多。尤其若興建大型安老院/安老村,更需諮詢政府、推行硬件建設和軟件配套。故筆者謹把異象擺在上帝及眾牧長面前,冀能成事,則教會幸甚,社會幸甚。 

註:
[1] 香港政府統計處:《2011人口普查主題性報告:青年》(香港:香港政府統計處,2013),頁13。
[2] 香港政府統計處:《香港人口推算,2012-2041》(香港:香港政府統計處,2012),頁23。
[3] 各撫養比率的定義為:「少年兒童撫養比率」(Child dependency ratio) 指15歲以下人口數目相對每千名15至64歲人口的比率;「老年撫養比率」(Elderly dependency ratio) 指65歲及以上人口數目相對每千名15至64歲人口的比率;「總撫養比率」(Overall dependency ratio) 指15歲以下和65歲及以上人口數目相對每千名15至64歲人口的比率。香港政府統計處:《香港人口推算:2012-2041》(香港:香港政府統計處,2012),頁55、57。
[4] 資料來源:香港政府統計處:《香港人口推算:2012-2041》,頁6、46。
[5] 教會會眾資料源自香港教會更新委員會:《2014教會普查簡報》(香港:香港教會更新委員會,2014),頁28;及《2009教會普查簡報》(香港:香港教會更新委員會,2009),頁17;全港人口資料源自香港政府統計處網頁:〈刊物及統計表——表002:按年齡組別及性別劃分的人口〉<http://www.censtatd.gov.hk/hkstat/sub/sp150_tc.jsp?tableID=002&ID=0&productType=8>(2015年3月26日下載)。
[6] 香港教會更新委員會:《2014教會普查簡報》,頁28、50、60;及《2009教會普查簡報》,頁40。

原載於《建道通訊》179期,2015年4月,頁24-26。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