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的話】教會中年化 / 梁家麟
香港教會有老化的危機,但香港教會卻遠遠未臻老齡化的地步,她只是邁向中年化。是的,香港教會正處於中年化的狀態,她的強項、弱項,她的屬靈價值和事工模式,統統反映出她的中年化的事實。
最近接連讀了幾本有關中年人的書,發覺有好些情況跟教會的中年化現象相吻合。
肥胖現象
人類在中年階段有許多生理和心理的變化。第一是身體肥胖,特別是中圍膨脹。造成這個情況的原因,如所周知是入大於出:隨著新陳代謝的減速,生理消耗的下降,經濟能力轉佳,吸收過量營養便會轉化為積累的脂肪。
學者指出,造成這個增重的現象背後的根源,是萬千年以來,人類都處於匱乏和飢餓的狀態;真正邁入富裕社會,才不過兩百年的事。因此人的基因儲存著根深柢固的飢餓記憶,身體機能也因此是傾向積累能量而非甩掉能量(噢,且先忽略這些作者的進化論前設),好在匱乏時期增加生存的機會。即使今天物質豐裕了,未來的供應也不虞中輟,我們的匱乏記憶仍促使我們習慣性地積聚──無論是身外的物資抑或體內的脂肪。
愈是出身貧窮、匱乏記憶便愈強,積聚的傾向便愈高。在生理上造成的後果是肥胖,在物質擁有上是積壓,在經濟生活上則是守財。中年人大多處於一生中最豐裕的時期,短期的經濟危機不大,卻常懷長遠的財務顧慮(這些顧慮是否有根據可以再議),積穀防飢,未雨綢繆,他們多數奉行成熟穩重的理財原則。
這不是說中年人都變成守財奴,守財與守財奴是兩碼子事兒,他們只是謹慎理財,能省便省,應用則用。譬如說,中年人傾向保存省源,卻對投注在自己生存和後代成功這兩方面毫不吝惜。
教會若邁向中年化,也會傾向較保守的財務政策。跟上世紀七十年代或以前相比,香港教會普遍的經濟實力無疑是大幅提升了,這跟弟兄姊妹的財富增加與樂於奉獻是不可分割的。但是,今天教會最願意作大額支出的是物業購置,其次是同工薪津;對於事工發展,特別是新事工的開拓,資源投放的決心,倒不如上世紀般勇猛。中年人對土地和物業有特別強烈的感情,總是認定再大額的支出,長遠地還是划算的,因為物業購置了便永遠保有。當然,在香港這個土地嚴重匱乏的環境裡,買屋買地的傳統智慧幾乎沒有失效過,這更造成「上車」優先的觀念的加固。教會大量資源給房產套住,這是華人教會的普遍情況。
保守傾向
中年人的另一個普遍傾向是在行動中趨向保守,持平穩重,減少冒險,降低風險。雖然他們在社會權力和經濟能力比任何一個階段都要強,對外在事物的掌控能力更高,但他們卻比年輕人更懼怕對生活失控;所以,他們對新狀況的反應變得保守,首要的關懷是固本而非創收,就是不要失去已有的利益和機會,而非利用新機遇來開拓新市場。他們愈來愈努力阻止壞事物的發生,而不是提高好事發生的機率,防禦心理蓋過進取動機。期望控制、懼怕失控是中年人的思想主調。
一位生物學家對此的解釋是,在芸芸眾生物中,中年是人類獨有的階段,這階段的特徵是生育率下降,不以繁衍後代為第一目的,卻是養育已有的後裔作為最主要的任務,好騰出最多資源供兒女度過人類獨有漫長的成長期。一般生物在繁衍後代後便已完成生存任務,立即邁入老年期,但由於人類成長階段,就是學習後天的知識和經驗的階段長達二十年,所以也必須有一個二十年的中年階段,扮演父母的角色。中年父母的任務就是固本,我們可不要對他們不敬,冠以甚麼「怪獸家長」的污名。
中年化的教會的特徵同樣是在屬靈傳統和事工模式上盡量固本,鞏固傳統,避免創新。這不是說一成不變,而是寧可選擇優化和延展舊有模式,而非別樹一幟或推倒重來。領導同工擔心既有的知識和經驗無法應對新的環境,他們的應對之道不是盡量擴充自己的知識和應對能力,而是局限自己需要應對的環境,縮窄生活世界,縮窄使命實踐的範圍。中年化的教會領袖懼怕對既有的事物失控,擔心無法有效地完成既有的任務。保守的心態主要源自恐懼。
在青少年事工方面,前述中年階段旨在養育已有的後裔而非繁衍更多後代的傾向便更顯著了。多數教會的青少年事工都以培育信徒子女為最高目標,外展性的企圖即或不是完全沒有,也是次而又次。也許不是出於故意,家長信徒在實踐上是盡量剝奪青少年事工的宣教性(missional),懼怕失控是最主要的原因。他們沒想到的是,愈是控制,愈是剝奪宣教性,便愈扭曲青少年事工,結果愈保不住既有的子弟兵。
深化要求
中年人的社交網絡通常較年輕人為廣,社交活躍程度也不比年輕人為低。但是,他們比較傾向將社交能量投放在少數特定對象之上,追求較深度的關係,而不是盡可能擴闊生活圈子。原因是,人在年輕時期追求取得最多的資訊,而擴闊生活圈子正是獲得新資訊的便捷途徑。但在中年以後,時間資源變得愈來愈稀少與珍貴,他們已有相當數量的資訊,對新資訊的渴求已大為減低,中年人的社交目標遂由收集知識轉變為與人有深度的情感連結。
這些年間,與不少失聯多時的舊友重遇,他們好些是花了大氣力透過多重途徑才跟我重聯的,我也為能與故知聯繫而感到雀躍。曾戲言這是「人老思舊友」。
中年化的教會的外展和開拓動機不強,基於大使命的限定,沒有人敢在原則上反對傳福音和宣教,但在實踐上佈道已變成極其有限的事工,諸如每年辦兩三個福音主日,點綴點綴。牧者和信徒最喜歡談的是所謂深化牧養,諸如做旁徵博引的神學思考,架床疊屋的信仰反省,糾纏不休的專業輔導,以及化簡為繁的各種屬靈操練。教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資源是用在既有的信徒之上,餘下的殘屑還僅是隨意散落在桌子下方,供偶遇的外來者自由取食。
我們的做法是盡量牧養好羊欄內的99隻羊,甭理(或以最低資源處理)外頭流落的一隻。不!正確的比例應是,專注牧養欄內的一隻,甭理走迷的99隻。
中年化的教會的種種現象,值得我們思考和調整。
原載於《建道通訊》184期,2016年10月,頁2-3。
作者簡介
梁家麟
榮譽院長
最新文章
「牧範」與「硬淨」! / 梁國強
2024 年 11 月 1 日
【代院長的話】神學教育的生命迴響 / 高銘謙
2024 年 10 月 1 日
【屬靈導引】屬靈導引—一門失落的藝術 / 董智敏
2024 年 10 月 1 日
编辑精选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