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拜模式的探討/張棠

「敬拜乃是將我們的一切稟性降服於神:祂的聖潔,使我們的良知穌醒,藉著祂的真理,我們的思維得以培育,憑著神的美麗的屬性,淨化我們的想象力;祂的愛使我們向祂敞開,我們的意志向祂的旨意降服——這一切,在我們向神敬拜讚美時應該完全地獻上給祂,因為在我們的性情中能夠向神流露出無私的情操。」  ——威廉譚保主教

近年來華人教會對主日崇拜的質素愈來愈重視,這是可喜的現象;但與此同時,各式各樣的崇拜模式充斥於教會和團契的聚會中,各施各法,眾說紛云,造成一片混亂,這好比Elmer Towns所指教會崇拜混亂的現象。1固然許多教會因著不同的歷史背景、文化處境和宗派的傳統而塑造出若干不同的敬拜模式,典型的類別莫過於所謂「禮儀教會」和「非禮儀性教會」;而在「非禮儀性教會」中,又有所謂「傳統教會」敬拜和「靈恩教會」敬拜的區分。華人教會在面對敬拜模式眾說紛云的景況中,應努力去探索,拓展一個既合乎聖經原則,又適切教會處境需要的崇拜模式。華人教會可以考慮從四大方向設計主日崇拜的程序:

  • 基督耶穌乃敬拜的中心(腓立比書二5-11)

敬拜的焦點不是人在崇拜中得著甚麼,乃是將神當得的榮耀歸給祂(林前十31)。祈克果(Kierkegaard)以「觀劇」2此喻基督徒的敬拜,其實,在主日崇拜中真正的觀劇者乃是神自己,而人在敬拜中一切的活動和參與乃是向祂的呈獻和表演,崇拜乃是人來朝拜神,覲見上主,在祂面前俯伏。教會的崇拜若有這樣的正確方向,才能引導會眾用「心靈誠實」去敬拜,而祟拜程序的安排也會因此而有清楚的路向。

二、聖言的宣講(提摩太後書四13)

神的話乃是教會生命的動力,養育信徒靈命的糧食。聖經既是神所默示,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後三16-17),就應在崇拜中佔中央的位置。牧者藉著宣讀、勸勉、教導(不同的講道方式),使信徒著造就,曉得如何去面對生活上的挑戰,預備行各樣的善事。因此,一篇在崇拜中強而有力的釋經講道、適切實用的教導、簡潔和具體的實踐和應用,能大大提升信徒渴慕親近神的心。

三、有方向的敬拜程序(哥林多前書十四40)

崇拜的程序是教導和引導信徒向神作出有意義的集體敬拜行動。禮儀的意義也是指屬神的子民在聚集時向神所做的事。教會應活用禮儀,避免因循和拘泥而變為「禮儀主義」。在安排敬拜程序上,應留意它的始與終,焦點和進程,務求整個崇拜程序一氣呵成,各項崇拜秩序有意義地串連起來,每個項目都反映出崇拜神學的理念。牧者應負起編排崇拜程序的責任,援用「以賽亞敬拜模式」(以賽亞書六章)去編排主日崇拜的程序,這種對話式的敬拜模式——「神的呼召和人的回應」是最易於幫助會眾在崇拜中參與和投入的。

此外,崇拜的程序亦不宜一成不變,牧者可以考處不同聚會的性質、節令和聚會的目的而加以靈活變化,在敬拜的事奉上發揮創意。

四、活潑的歌頌(歌羅西書四16)

聖詩的選用,無疑是今日華人教會在敬拜上最具爭議性的。3福音派教會所用的傳統聖詩,蘊藏著許多寶貴和豐富的神學及屬靈教訓,4不應輕率地將它放在一邊;若如此做,就會大大削弱教會敬拜讚美的質素;而新興的讚美短詩亦不宜照單全收;5不然,便會使敬拜讚美流於個人主義化和情感化。當中的主要關鍵在乎帶領敬拜的人,尤其是負責詩歌敬拜者是否懂得選擇詩歌去配合敬拜的主題。華人教會在敬拜方面所遇到的難處,恐怕多半是不知道如何帶領會眾向神歌領、唱詩不夠生氣、不夠活發,而詩歌內的神學涵意也很少留意。其實,教會不妨考慮選用兩方面合宜的詩歌,在適當的程序上選唱。無論選用傳統的詩歌或讚美短詩,領詩者必須懂得如何帶領會眾向神發出內心的歌頌。

若選用傳統的聖詩,一般選詩的方向如下:(1)頌讚神的榮耀和大能的作為;(2)感謝讚美神的大恩大德;(3)歌頌神的救恩;(4)認罪、懺侮;(5)適切的回應詩歌。

若選用讚美短詩的話,也應深思熟慮,除了處理曲調之外,也要留心詩歌的內容。此外,唱詩部分要有進程而非迂迥重複,領唱者應減少講話的編幅,免得因人說話過多而拖贅了會眾向神的讚美。領唱新詩時也要有進程和方向:(1)齊集敬拜的詩歌(激昂地唱);(2)歌頌神的詩歌(大聲地唱);(3)向神讚美或愛慕神的詩歌(安靜地唱)。

音樂是神給人類一個極大的恩賜,帶領歌頌敬拜的人應盡量利用和發揮樂器的功能去領導會眾唱詩。此外,又可以用音樂去配音,在適當的崇拜程序中奏出,藉音樂將整個崇拜貫串起來,成為一件「美」的祭物獻給神。

結語:

教會的存在乃是敬拜神、宣揚基督的救恩,因此有關主日崇拜的教育和訓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敬拜聚會前各方面的準備也是必須的,如禱告仰望、心靈的預備、程序上深思熟慮的安排,禮堂的整潔等都要用心機。至於禱文在事前寫出或即興表達,則視乎帶領敬拜者個人的領受,重要的是心誠和意達。

總括來說,教會敬拜的模式並非一成不變的,但在敬拜的內涵上不可變更(神在人類歷史中的救贖,基督的道成肉身、受死、復活、再來,和福音的傳揚等,是必須宣講的);敬拜的結構(神子民歡欣齊集在神的面前、聆聽神的話語、感恩記念主的聖餐,慇切候主差遣)和敬拜的形式(講道的方式、聖詩的選用、崇拜的輔助項目等),則可以比較處境化地配合教會的取向而安排。

1 Elmer Towns, Putting An End to Worship Wars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Publisher, 1997).

2 見C. Welton Gaddy, The Gift of Worship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Publisher, 1992), 35.

3 Richard A. Kanffman, “Beyond the Battle for the Organ.” Christian Today (October6, 1997), 25-26.

4 Mark A. Noll, “We Are What We Sing.” Christianity Today (July 12, 1999), 37-41.

5 Michael S. Hamilton, “The Triumph of the Praise Songs,” Christianity Today, (July 12,1999).

原載於《建道通訊》117期,1999年10月,頁14-15。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