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要讀神學?教會與社會的需要 / 吳嘉輝、王雅文

曾聽說問蘋果用戶們誰是忠誠的另一半時,答案大多會是Siri。現在凡事都可求問 AI,有時連詐騙者都不是有血有肉的真人,人際關係愈來愈接近冰點。而 AI 的興起亦衝擊著人的靈性,教會也不能倖免。若沒有思辨的能力,沒有跟天父結連,信徒會怎樣呢?
某串流媒體平台曾針對韓國異端邪教製作過紀錄片,詳細記錄了人在喪失思辨能力下的現象。有時異端興起同樣是源於信徒未能分辨教主對聖經扭曲的詮釋及對傳統教義的偏差講解,以致偏離真理也不自覺。因此,神學裝備顯得非常重要。
除了打穩信仰基礎(聖經),神學院更培養學生信仰批判和倫理判斷的能力(神學),最後整合出更適切現今信徒的牧養信念。此外,信徒搜索知識更輕易,把牧者講章放進AI後三秒便得到「講章分析:50%釋經,30%例子,10%比喻,10%與主題無關」。這樣,信徒還會滿足於信仰的 Easy Answer(或稱 Model answer)嗎?
我(嘉輝)曾與一位大專生交談,談及人生的意義與存在主義相關的事情,他質疑神的存在是否真的那麼重要,他認為即使沒有神,活在當下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是您,您會如何回應?坦白說,神學院並未教導我如何應對存在主義的問題,而我也多次遇到職場青年對工作的意義提出疑問,這群弟兄姊妹希望深入探討信仰如何看待我們的工作等議題,作為牧者的我也會不斷反思。
而我(雅文)在接觸基層家庭時,就遇到在網絡裏尋找歸屬感,或是害怕離開社交媒體的人,他們可能已患上錯失恐懼症 (Fear of missing out)。不少青年人表示擁有十數個「Account」是很平常,不同帳戶會有不同的功能,他們都很享受在虛擬世界中可按個人喜好去建立自我及滿足內在需求。當少年人興奮地分享他跟 AI 女友拍拖的點滴時,我如何「應機」呢?這些都讓我反思,我的生命分享,會比 AI的答案更具啟發性,更有人的靈性在其中嗎?
面對這些Q&A,作為牧者的我們需幫助人分辨從 AI及各種渠道獲得的「信仰真理」,而過程中才頓覺對某些課題的思考是如此粗淺。然而,三年的神學裝備啟動了我們不斷思考與分辨的能力,這覺醒讓我們走得更遠;真盼望我倆的兒子也如此經歷信仰。
最後,我們都認為讀神學不僅是為了獲取知識,更是一段屬靈操練的旅程。回想起與同行者一同經歷上帝,我們都得到 AI 無法給予的屬靈指導。在學期間,住宿、打掃、上山落山、宵夜傾偈、討論信仰、敲老師房門、在海邊靜修獨處,以及找尋伴侶的經歷,都幫助我們成為更好、更成熟的事奉者。甚願有更多想深入思辨的信徒,能踏上天父帶領的神學裝備之旅,再帶領教會走進社會。
原載於《建道通訊》219期,2025年4月,頁6-7。
最新文章
專訪——潘仕楷老師(下集)/ 訪問及撰稿:李蕾
2025 年 5 月 6 日
專訪——潘仕楷老師(上集)/ 訪問及撰稿:李蕾
2025 年 4 月 29 日
【代院長的話】把重要成為重要 / 高銘謙
2025 年 4 月 1 日
编辑精选
[電子書]困境與抉擇:「建道研究中心30週年誌慶」跨學科研討會論文集/廖炳堂、倪步曉主編
2025 年 1 月 2 日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