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看《米示拿》對比以色列人爭戰亞瑪力人和摩西舉銅蛇/曹腓利

為神而死的人受歌頌為烈士。國家與宗教信奉為某些高尚使命而死的邏輯。這共通之處往往導致民族主義和宗教的結合。換言之,宗教的作用可以補充一個國家所需的犧牲邏輯。回應這樣一種犧牲邏輯,和平主義應當比純粹理想主義更具體充實。…

耶利米與約瑟夫——投降與投誠之間的迷思/張雲開

耶利米和約瑟夫都被視為是十分複雜的人物,兩者都在其民族面對強大軍事威脅時作出勸降的言論和出降行動,但後代對耶利米和約瑟夫的行為卻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啟示錄中的暴力語言與非暴力抗爭/辛惠蘭

文章指出,啟示錄的目的是要透過顛覆性的喻象和語言,刺激讀者以另類眼光來理解周圍的政治現實,放棄眼前的政治經濟好處,持守忠心見證,堅持最後效忠上主。…

座落在教會場景的聖經——滕近輝在批判時代中對轉化生命的信念/高銘謙

本文主要探討滕近輝牧師對詮釋聖經那種轉化生命的信念。

LEVITICUS 26 IN PSALM 79 The Defilement of the Sacred, Nations and Lament/Shirley S. Ho

This article will argue for the strong presence of Leviticus in Psalm 79. A cursory look into a number of respected and classic bible commentaries on Psalm 79, one will…

美索不達米亞的學術及書寫文化對古巴勒斯坦地區的影響/高銘謙

本文主要探討美索不達米亞的學術及書寫文化在青銅及鐵器時代對巴勒斯坦地區的影響,藉着探討美索不達米亞語言的通用性、受美索不達米亞文化影響的烏加列文化、不同地區文士的流動性、文士訓練形式的相似性,以及巴比倫帝國興起與猶大被擄的處境性,論證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阿卡德文士訓練課程」對巴勒斯坦地有深遠的影響。…

從兩次到三次一一馬可福音中的矛盾關係/鄺成中

馬可福音一方面透過門徒一些兩二次與三次的經歷,以及配合不同人物的出現,將耶穌與門徒的這種矛盾關係展示出來。本馬可福音中所記述的耶稣是一個受苦的僕人,然而,他的受苦主要不是來自祂極度忙碌的工作,也不是來自宗教領袖給他的許多迫吉,而是來自他所面對的孤單感。…

歷代志與撒母耳——列王紀之間的文本互涉/高銘謙

本文嘗試總結這一百年來學者的討論,並分析近期有些學者提出的「記憶性差異」,指出歷代志作者是倚賴某一個撒母耳—列王紀的文本,作為他寫作的藍本,而這應該仍然是目前對它們文本互涉的最好解釋。…

三個福音傳揚階段的記述——使徒行傳中的全然改變與絕不改變/鄺成中

敘述者一方面透過三個階段 全然得到改變/悔改的人來突顯出希律王不要悔改的錯誤與不該,他的錯誤與 不該更是要進一步的被掃羅的全然悔改所加倍的反映出來。另一方面敘述者亦 同時透過對約拿書的對比,進一步日展示出希律王不要悔改的錯誤,尼尼微王的……

書評:《耶路撒冷三千年》/甘汝誠

耶路撒冷,一個既美麗又浪漫的名字。1995年以色列宣布次年為大衛王定都耶路撒冷三千年的紀念年;雖然,大部分學者都對此事的歷史真實存有疑問;不過,誰也不願提出來反對就是了…

「地不至荒涼」—約瑟對饑荒解困之道所引發的神學反思(創四十七13∼26)/曹腓利

本文列舉出舊約學者對約瑟作埃及宰相時期,他解決饑荒造成之貧困敘事 (創四十七13∼26)的解讀。學者以四個角度來理解此段有關約瑟的敘述,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