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潮下建道的服侍/陳韋安

建道一直關心香港教會的發展——香港教會面對怎樣的挑戰,建道也願意與教會同行,共同面對。因此,面對近年香港移民潮,不少弟兄姊妹需要在這變幻莫測的大時代中尋求上帝心意,在移民的事上聆聽上主的話語。…

建道網上神學教育之發展

對建道來説,網上課程的發展正是這一波浪潮的關鍵。建道的網上課程突破了時間與地域的限制,全球弟兄姊妹可於世界各地按個人的時間安排上課………

神人二性(二)——神人二性的神學意義/陳韋安

究竟神人二性對我們有何意義呢?或者準確一點︰究竟這個矛盾難解的教義,對我們的信仰有何啟迪呢?耶穌基督同時是上帝、同時是人──這是個極大的奧祕!教會花了二千多年也不能得到一個完滿的解釋。甚至從人的眼光和理性來看,「上帝」與「人」同時在耶穌基督的位格內出現,這本來就是極其矛盾的說法。…

神人二性(一)/陳韋安

耶穌基督是完全的人、完全的神,這是自早期教會起的認信。究竟耶穌如何是人又同時是神?這個「如何」,成了極難回答的問題。本文嘗試簡述這段教義的發展歷史。…

【牧人視野】塑造香港教會前景

香港教會急需改變革新—我想,這句話恐怕是不少人的心底願望。事實上,更新、革新、創新正是教會的本質。

宗教改革被遺忘的一頁——閔采爾的研究概況、生平以及對當代教會的反省/陳韋安

對於宗教改革初期(1517-1525年)另一位改教人物湯馬斯‧閔采爾(Thomas……

再認識巴特/陳韋安

華人教會一個有趣現象︰許多人談論巴特,但真正閱讀過巴特的人卻不多,這當然因其著作鮮有中文翻譯,且太多、太長。因此,上一代華人教會有時候會稱之為「新派」,甚至有些人索性將他標籤為「自由派」。這絕不正確。…

女性.文學.政治.神學──杜樂蒂.左勒本色/陳韋安

左勒於一九二九年生於科隆(Köln),與其時的德國人一樣,年少經歷二戰的煎熬。二戰結束後正值大學時期,十八歲開始於科隆、哥廷根、弗賴堡等城市修讀神學、哲學和文學研究,認識存在主義哲學與基督教神學──這兩股力量對她的生命有深遠的影響。…

我是基督徒,但我不快樂,怎麼辦?/陳韋安

沒有受苦,就沒有快樂。沒有深度,就沒有屬天的快樂。沒有付出,就不是真正基督徒的快樂。

「願你的國降臨」——比較侯活士與巴特的終末政治倫理以作為香港抗爭神學的建構基礎/陳韋安

在政治倫理的課題上,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在2007年出版的寫作《馬太福音神學詮釋》中, 同樣提及「願你的國度降臨」在政治倫理上關聯,並且在其他著作上建構出一套獨有的教會政治倫理。本文在「願你的國度降臨」這禱告—行動的框架上,比較巴特與侯活士政治倫理的差別,並嘗試找出兩位神學家在政治倫理在終末向度上 的差異——…

Do you “Like” me?/陳韋安

社交網絡已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對某些人來說甚至是大部分。因此,基督徒怎樣在網絡世界活出見證,是不容忽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