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的話】我的恩典夠你用

無需諱言,很多同工和我都經歷了一個非常忙碌的暑假。

【院長的話】「不要怕,只要信!」(可五36)

「我為這福音受苦難,甚至被捆绑,像犯人一樣;然而,神的道卻不被捆綁。」(提後二9)

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的新里程

研究中心將逐步擴闊其支援的研究領域,由專注中國社會及文化,擴展為更全面的神學研究,包括釋經、歷史、教義和當代處境的研究。…

上帝是愛——愛德華茲論靈命追求與社會政治參與/廖炳堂

本文旨在研究愛德華滋的神哲學基礎,如何同時塑造了他對屬靈追求和社會政治參與的觀點及實踐。

「建構福音派之屬靈分辨模式:愛德華滋和聖依納爵傳統對話 —兼評霍華德的知識論」/廖炳堂

改革宗福音派的神學傳統一向不太重視對感性經歷的研究,所以至今仍未有較完整之屬靈分辨模式。首先,我們嘗試從加爾文主義清教徒領袖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 的神學,論證感性經歷在靈命及神學中的核心位置,並屬靈分辨原則的建構;其次,我們從陶乃(Jules J.…

從感受經驗到經歷上帝/廖炳堂

渴求感性經驗和情感得醫治,是當今時代的特徵。普遍人的心靈,重視和相信感受,多於相信理性,「我能夠感受得到的」才是真實、才是真理。這標準遠遠比「我能否在理性上了解或論證」是否真實(或真理)更為重要......…

初步回應〈屬靈經驗〉:基督教神學和宗教心理學調查之對話

「屬靈經驗」調查作宗教心理學之研究,基本上將屬靈經驗看為現象,以社會科學方法將具體化和量化,然後以統計學加以比較分析,找出若干因果關係。兩種不同性質的學科和知識,跨科際研究同一課題,很有價值,但也很具挑戰性。…

福音派與五旬宗的一次交流印記/廖炳堂

福音信仰和五旬宗及靈恩運動之教會,是近年增長較快的兩大派系......有論者指出,兩派之差異不僅在於聖靈論,更在於教會論,也就是教會群體「信仰實踐模式的轉移」......…

聖靈與教會:福音信仰和五旬宗的對話/廖炳堂、黃漢輝 主編

本文集是建道神學院及神召神學院教授團互訪和學術交流的記錄,標誌著「以愛心說誠實話」之屬靈氛圍,繼續展開富批判性及建設性之神學對話。…

五旬宗主義中方言現象的神學再思 / 廖炳堂

方言現象除了在基督宗教中出現之外,也見諸其他宗教,甚至非宗教的處 境中,因此基督教的方言神學除了聖經研究之外,也需要做跨科際的整合性研……

評估艾查之五旬宗詮釋學/廖炳堂

艾查提出文法歷史釋經方法乃五旬宗運動在四十年代起「福意派化」的產物,實質上損害了五旬宗及靈恩運動的本質。他借助後現代的後批判敍事詮釋學,倡儀一套可以真正合乎五旬宗運動身份和特色的聖經詮釋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