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道會的成聖觀/梁家麟
宣道會的成聖觀念基本上是直接繼承自十九世紀的聖潔運動 (Holiness movement) 的。所謂聖潔運動,乃是起源自約翰衞斯理的成聖觀念,並且藉凱錫克運動 (Keswick movement)[1] 而普及於美國教會的一個宗教運動。
一、宣道會成聖觀的屬靈傳承
衞斯理的成聖觀
約翰衞斯理對傳統基督教(特別是改革宗)的「成聖」觀念,作了大幅度的意義轉換,甚至可以說完全偏離了原來「成聖」一詞的含義。
按照傳統改革宗的理解,成聖是基督徒在蒙基督揀選與稱義後的另一個階段,是基督徒屬靈生命的開始。它主要指的是信徒在個人品格與倫理生活上的改進︰心意更新而變化,好讓他們的行事為人與所蒙的恩相稱。由於成聖是人對付罪惡,攻克己身,叫身服主,勉力遵照主的訓示而活;故這必然是個漫長的奮鬥過程,並且得付上重大的代價。成聖須用工夫。
但是,約翰衞斯理卻把成聖觀念由客觀的倫理完善,一轉而變為主觀的信仰經歷。他所說的成聖,基本上是一個特殊的屬靈經驗 (Crisis experience),就是人被聖靈所充滿,使人感受到內在生命徹底被潔淨了、更新了,從而有脫胎換骨、今非昔比的感覺(此即所謂「重生」經驗)。約翰衞斯理稱此為「全然成聖」(entire sanctification),達到「基督徒的完全」(Christian perfection)。由於成聖是個主觀的經驗,故不是人主動達到的境地,而是被動地為上帝所賜與,這是上帝特殊的恩典。他又稱之為聖靈的第二恩典 (second blessing,第一恩典是救恩)。
更深的生命
聖潔運動基本上是依據約翰衞斯理的成聖觀念而發展,不是倫理上的臻達完善,而是特殊的聖靈經歷;是被動的成聖感覺,而非主動的道德實踐,凱錫克運動稱之為追求更高的生命 (Higher-Life)。宣道會是聖潔運動的繼承者,所主張的成聖觀自不例外。簡言之,追求成聖就是追求聖靈的充滿和經驗。不過,宣道會較喜歡用「更深的生命」而非「更高的生命」的說法。(宣道會一本重要的屬靈書籍是︰G. P. Pardington, The Crisis of the Deeper Life, Camp Hill: Christian Publications, 1991。)
宣信博士多次提到︰「成聖是上帝自己的工作。」(宣信︰《全然成聖》,周李玉珍譯。香港︰宣道書局,1969。頁4。)它不是人的作為,不是人的奮鬥,而是聖靈的恩賜;它不是人達到某個屬靈的境界,而是上帝將祂的聖潔和完全傾注入人的生命裏。
如同約翰衞斯理一樣,宣信不致全然否定人在追求成聖的過程中也有當盡的本分,譬如他亦主張人得棄絕罪惡。不過,必須注意的是︰第一,棄絕罪惡本身不會使人達到成聖的境地,它充其量只是預備階段,就是預備接受上帝使人成聖的作為;第二,「棄絕」最大的意義,與其說是人(努力遷善)的作為,不若說是人放棄(罪惡的)作為,它是要人將自己從世界乃至自己的掌握中分別出來,奉獻給上帝,由祂使我們分別為聖,用英文的說法,就是let go and let God(放手與讓上帝來)。
二、耶穌是使人成聖的主
不過,宣信的成聖觀並未使他的信仰變得內向或被動,變成神祕主義或寂靜主義 (quietism);他沒有主張既然一切皆是上帝的作為,連聖潔生命亦非由我們努力實現的,那我們就甚麼都不要幹,專心等候祂行動好了。他亦拒絕靈恩派之以追求特殊超凡的屬靈經驗、出世的超自然經驗 (unrealism),以及聖靈充滿的確據(如說方言)為信仰宗旨的偏激做法。他卻是堅持成聖生活必須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確立「耶穌是使人成聖的主」這個偉大的教義。
確認耶穌是使人成聖的主有兩方面的意義︰
被動的內聖追求
第一,在基督徒的內聖生活上,宣信要求我們定睛基督,而非注目自己。我們不要把信仰當作道德的鍛鍊,妄圖使自己超凡入聖,或累積功德。要是我們能夠討上帝喜悅,那是因為上帝把祂的目光由我們轉到基督身上;要是我們可以成聖,那是由於我們與基督緊密相連,祂的聖潔因而也傳導到我們身上。如此,基督徒所應追求的是與基督相連結的生活,而非逕自搭建一條上達天堂的屬靈或道德天梯。至於與基督相連的方法,不是依賴人的作為,而端靠人的信心,就是相信基督,跟隨基督。信心是人所能做的最大的作為,也是在上帝眼中唯一算數的作為。
真正的成聖是得着基督的生命,而非聖靈充滿的經歷;聖靈只是導引我們得着基督的生命的媒介。(宣信︰《聖靈裡的更新》,湛清譯。香港︰宣道出版社,1996。頁55。)
這樣的內聖生活,絕不會使人走向律法主義、道德主義 (moralism) 或狂熱主義 (fanaticism,唱靈歌跳靈舞之類);亦不會使某些人因自忖達到某個道德或靈程的境界、得着某個特殊的經驗或能力,而產生所謂「屬靈的驕傲」,或產生屬靈精英主義 (elitism) 的想法。它卻是要求我們凡事以基督為中心︰「一切在耶穌裏,耶穌是我一切」;並確認是祂的而非我的思想,是祂而非我的作為︰「非我唯主」。
被動而主動的外王追求
第二,在基督徒的外王生活上,宣信並不主張將信仰內向化,將多數精力放在追求個人的屬靈經驗之上,甚至因而否定外在世界的真實 (social/cultural negativism),希冀出世的聖潔;而應專注認同基督,順服祂,為祂而活。
我們追求的主要對象,不是超自然、超歷史、超人間的聖父或聖靈,而是曾在人間活過、為人樹立生活榜樣,並對人有所吩咐與要求的基督。如此,認同基督的生命也包括遵行祂的命令,實踐祂所交託的福音使命。正如巴定頓 (Pardington) 所言︰得勝的生活就是我們「徹底的降服,踐行信仰義務,接受聖靈恩賜」。(同前書,頁130。)追求更深的生命既是一個目的,又是一個手段;它既有自足的價值,卻又得以踐行福音使命來做為它的完成。
要是成聖是一個被動的追求,是上帝而非人的作為;那遵行基督的大使命,便既是上帝的作為,又是人的作為了。因為最真實的相信就是信靠,而最真實的信靠就是跟隨。我們不逕自作為,但亦不敢攔阻上帝在我們身上的作為,及催逼我們配合祂而有所作為。
兩重使命
可以看到,在宣信博士眼中,內聖與外王是互為表裏的。他不單認為基督徒得內外兼修,平衡內聖與外王的要求;而是進一步相信兩者本來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外王必須以內聖為其基礎,內聖必須以外王為其實現;要內聖便得同時要外王,惟有追求內聖的人才能實踐外王。所以,這不是平衡,而是整合。
宣道會原來是由兩個組織︰「基督徒聯盟」與「福音宣教聯盟」合成的。這意味着從一開始,她便以追求更深的生活(成聖)與實踐宣教使命做為其二合一(不是兩個,而是兩重,two-fold)的目標。
三、宣道會成聖觀的意義
這樣的成聖觀對今天的我們有何意義呢?我想最少有三點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它幫助我們糾正如今某些教會潮流的偏差︰
上帝中心的屬靈觀
第一,受着凱錫克運動的傳統所影響,宣道會強調成聖不是倚靠人的能力,而是倚靠上帝;這是一個被動而非主動的成聖歷程,是上帝中心而非人本中心的。它幫助我們校正基督教信仰的焦點,使我們確認上帝的恩典是人的得救與成聖的唯一依賴,一切端在祂的而非人的作為;簡言之,我們不該把基督教信仰淪為倫理或屬靈的作業,不該把關注點放在人的任何操練與技巧(無論這些技巧是關乎修身、禱告抑或默想)之上;這也正是宗教改革者所揭示的「唯獨恩典」與「唯獨信心」的精神所在。
在人本主義泛濫的今天,人的地位與能力被無限地高擧,即在宗教信仰的領域上亦不例外。現代人不再關懷信仰的對象(上帝)與信仰的客觀內容(教義),不再強調上帝的啟示與啟示的權威,不復有興趣於真偽對錯的辨正;卻只關心人的信仰行動與在其中的主觀狀態,即包括人的感覺、領受、體驗與產生的心理效應。只要我藉某個觀念或作業而產生良好感覺 (feel good),就管它是正是邪,或屬於甚麼門派(我們對所有派別、甚至所有宗教經驗一視同仁)。我們將這種相對主義的思想予以屬靈的裝扮,美其名曰向上帝廣大的作為開放,拒絕偏狹封閉與山頭主義;骨子裏卻是抗拒一切傳統與教義的約制,強調人在宗教知識與經驗上有絕對選擇的權力。我們不是真箇向上帝開放,只是向自己的個人喜惡開放,容許自己為所欲為。
我們需要重建以上帝及祂的作為為中心的信仰與屬靈觀。
基督中心的屬靈觀
第二,宣信的成聖觀是徹底的基督中心的,強調基督是使人成聖的主。
自奧古斯丁以來,不少中世紀的靈修神學家都深受新柏拉圖主義思想影響,認為上帝最大的奧祕就是祂的三一屬性,這是人認識與經驗上帝的竅門所在。他們不理會這個教義之所以產生,端在於拱衞上帝的獨一性與基督的絕對神性,故從其源頭說根本是附屬在基督論之下的;他們也不理會三一觀念是徹底超越人的理性所能明瞭的範圍外的,對他們而言,愈是不可理解的東西便愈好玩,因為這才可以擺脫教義神學 (dogmatic theology) 的轄制來任意經營神祕神學 (mystical theology)。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靈修神學均以三一論作為其骨架,不斷吹噓三一論的精妙豐富、深不可測、妙不可言;當代的靈修神學家亦不例外。
但是,基督教信仰最關鍵的內容不是宣稱宇宙間存在着某個神祕的上帝,而是這位上帝曾道成肉身來到人間,成為人子耶穌基督;因此,耶穌基督是上帝,這才是我們的信仰核心。基督教信仰必然是以基督為中心的,我們毋須在父、子、聖靈三一上帝中間搞甚麼平衡,不用各談三分之一,有了子便自然有父,有了子便也有子的靈。畢竟我們所信奉的不是一個神祕的或自隱的上帝 (hidden God),而是那位在人間向我們揭示真理的基督上帝 (revealed God),祂是唯一的道路、真理與生命。
基督徒的屬靈觀並不是神祕性的。我們毋須追求三重天的屬靈經歷(那是上帝的主動賜與),卻只當效法那位我們見到聽到摸到的耶穌基督;就算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聖經亦不要求我們到處尋覓宇宙的上帝,利用自然啟示搭建自然神學,卻強調我們只管遵守上帝所頒布顯明的律法,「守着這些便有大賞」。
基督中心的屬靈觀,是將信仰的追求與實踐扣緊在人間的耶穌基督之上,我們要學效和追隨祂,作祂的門徒,竭力遵行祂的誡命與使命,而非自定信仰議程,將宗教變作自我實踐自我完成的手段。
整合使命的屬靈觀
第三,正如前面所提,宣道會的成聖觀是內聖外王兼重,它一方面鼓勵我們建立深度的屬靈生命 (deeper life),另方面又重視踐行福音使命,並以此作為成聖生活不可分割的表達。我們所關心的甚至不是內聖與外王的平衡,而是內聖與外王的整合。
由於我們的成聖目標是效法基督,追隨基督,那實踐使命自然是不可或缺的成聖要求了。惟有忠實地踐行基督吩咐的,才是上帝順命的兒女,才是基督真正的門徒;而基督曾這樣應許過,凡遵守祂的誡命的,就是愛祂的,祂會住在這樣的人裏面,這樣的人也會住在祂裏面。要是成聖的最高目標是與基督聯合,這聯合便只能藉實踐使命才能達致。
基督教並不相信泛神論或萬有在神論。作為受造物的人,絕不能與上帝在本體上契合(ontological union,這裏筆者拒絕奧古斯丁傳統的上帝將其本質流注入萬有的觀點);我們頂多希冀與上帝在關係中聯合。但是,就是關係上的聯合,也得以倫理上的聯合作為先決的條件。換言之,惟有先以基督的心為心,在思想與行動上與基督完全同步的人,才可指望與基督建立密契關係;我們不是以「自我」來與基督契合,卻是努力治死舊我,好讓基督在我裏面活着。這也是宣信恆言「非我唯主」的含義。
一個整合了使命的屬靈觀,便不會是內向、出世的,獨善其身式的屬靈觀。我們必須宣認,基督徒存留在地上最大的意義在於傳揚福音,正如保羅所說的︰「然而我在肉身上活着,為你們更是要緊的」。耶穌基督之所以設立教會,主要目的亦不在於建立一個有別於世人的敬拜群體(這是舊約而非新約的觀念),而在於傳揚勸人與上帝和好的道理。
唯願「基督是使人成聖的主」的道理,能在每個宣道會信徒的生命中生根建造。
[1] 所謂凱錫克運動,乃起源於1875年,當時一些深受奮興佈道家如慕迪 (D. I. Moody)、桑基 (I. D. Sankey) 影響的英國教會的福音派領袖,在凱錫克召開為期一周的會議,推動聖潔運動;及後發展成一個廣泛的運動,每年在各地擧行同類型的會議,鼓吹聖潔思想。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33期,1997年8月,頁1-4。
[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
梁家麟
榮譽院長
最新文章
敘神敘人之爭:腓立比信徒的身份塑造與靈性追尋/葉應霖
2024 年 8 月 7 日
建道通訊216期
2024 年 6 月 1 日
【院長的話】勇敢面對「新」時代:要為主興起「新團隊」 / 蔡少琪
2024 年 6 月 1 日
编辑精选
【公告】資源庫試用
2023 年 8 月 30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