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青的靈性生活(上)/董智敏
從在學至踏足社會工作,職青面對一定的人生挑戰。在這轉捩點,教會的牧養對他們是有一定的重要性。然而,職青是教會嚴重流失的一群︰除了工作忙碌、感情問題、肢體關係等原因,靈性生活的需要,也是教會須關注的。讓我們先了解香港現時職青的獨特之處,再談靈性牧養的回應。
職青,一般意謂在學校畢業後轉入社會工作的人士,年齡大約在二十至三十歲。換句話說,今日的職青,即一九八零年以後出生的一群,被稱為八十後,而九十後亦開始踏入社會工作。雖然這班年輕人跟六十後和七十後有一些共通之處,但仍有他們特別的地方。
其實,每一代都曾經走過同一條路︰兒童à青少年à成年。而八十後和九十後的特點大致如下︰
- 今日的年輕人,較過去的一代需要更長的時間停留在青少年期和職青期。一方面,大學畢業已成為工作的起始點,故進入職青期前的青少年期比過去長。另一方面,他們的結婚年齡平均在31.1(男)和28.7(女),[1]加上樓價高企,要成家立室並不容易!結婚的平均年齡隨之上升。未結婚而在職者,三十五歲前都自稱為職青。
- 從兩三歲便在香港學校成長的人,甚麼東西都是「被教導」,一旦離開校園,踏入職場,便發現職場的「被教導」往往是犯錯後的被教訓。在選擇人生路向時,亦沒有「升班」的清晰路向。突然要自己當家作主,卻又受制於社會的現實環境,其壓力,可想而知!
- 上一代,羨慕下一代的學習機會。無論音樂、藝術、話劇……總有幾樣拿手的八十後和九十後,血液裡流動著藝術細胞,「思考」和「情感」並行發展,這是父母和學校的努力成果。可以說,他們的思考和情感比較平衡。面對許多事情,除了希望「想得通」,也期望「過得心」。隨心而合理地行,是他們渴想的生活。
- 每一代都有伴隨他們成長的社會性或電視人物。八十後仍是成長於電視機下(千禧代已經不同),若七十後是跟周潤發和周星馳成長,那八十後便是跟周星馳和超級無敵掌門人「笑著大」。
- 面對社會議題,不用多說了,大家都清楚看見這班人是「用腳」和行動來表達意見,並不會啞忍。對公平公義,骨子裡有一團動力!加上近日國教事件,可見一代比一代落實面對社會議題。還期望「大石砸死蟹」?No Way!
對習慣哈哈大笑、思考細密、情感也豐富、等待「被教導」,卻不習慣「大石砸死蟹」、工作壓力大、又未能調適的一代,單一教導、只重思考的研經和傳統的每日靈修方法,已未必能夠滿足他們的需要。如何回應他們的靈性需要呢?下回分解。
註: [1] Information Centre of the Government of Hong Kong, “Education Policy”, http://www.youth.gov.hk/en/info_centre/education/300G. htm(accessed Jun 21, 2011).
原載於《宣訊》第155期,2012年11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
董智敏
教牧系助理教授
最新文章
[電子書]困境與抉擇:「建道研究中心30週年誌慶」跨學科研討會論文集/廖炳堂、倪步曉主編
2025 年 1 月 2 日
一篇特稿:好好事奉主! / 梁國強
2025 年 1 月 1 日
「牧範」與「硬淨」! / 梁國強
2024 年 11 月 1 日
编辑精选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