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家】異國實習擴闊文化體驗/曾景雯

這個暑假,不少同學都走到異文化工場實習,接觸不熟悉的群體與文化處境,無論是分享福音信息、證道、探訪或培訓,他們都有機會反思在課堂所學的理論,實習如何更有果效地工作。

歐洲情景

今年有四位同學往德國實習。德國約有二十萬華人,大部分是中國留學生,他們都從未聽聞福音。德國過往有可歌可泣的宗敎改革歷史,可惜在這些歷史悠久的敎堂,聚會人數卻不斷減少。

德國的中國留學生大部分只操普通話及德語,他們的文化雖然接近,但思想模式、生活習慣及食物喜好等,仍保留了其故鄉文化的特色。實習同學的母語是粵語,當他們與留學生溝通時,要用心聆聽,並努力改善説普通話的發音。由於他們懂得的德語有限,此行便仿如經歷文盲之苦,也體會到初移居德國的華人的感受,當他們單獨一人出外探訪,或是在街頭尋找目的地時,便深深感受到倚靠神是何等重要。

另外,有兩位同學在巴黎的華人敎會實習。他們初期不太適應當地的生活,更因物價昂貴,想盡量節儉,結果弄至營養不足,加上每天要舟車勞頓,就開始生病了。後來,他們得到香港弟兄姊妹的支持、代禱和關懷,才漸次脱離孤單感 盡快適應當地的生活。他們開始不再計較物價的高低,購物時也心安得多了。不過,由於法語掌握得不好,購物或問路時常遇到不少障礙,這讓他們反省到若在出發前學好法文,便能減少適應上的困難。

另一邊廂,身為母親的施同學,帶同八歲和六歲的兒子到西班牙實習。在這次行程中,神改變了她的想法:「孩子適應異文化環境的能力比我還強,在40度的高溫下,沒有冷氣或風扇,他們也沒有怨言。在香港,兩個兒子是被照顧者,來到工場,他們卻成為我的好助手,與我分擔家務,外出時又負責認路。我們一起學習西班牙文,有時他們甚至成為我的小老師,示範一些我不懂得的拼音。大兒子更充當司庫,負責記錄每天的支出。面對困難時,他們更有單純的信心,説『媽媽,我們一起祈禱吧!』這提醒我要時刻仰望神,在沮喪的時候,他們就成了我的小天使。藉著這次實習,神不單叫我們有跨文化的體驗,更大大使用和賜福予兩個小兒子。」

在亞洲實習

在亞洲地區,有兩位同學到曼谷實習,了解當地宣敎士的生活。他們知道要向不同國籍的大學生傳福音,首要是學好當地的語言和普通話,更要深入了解當地人的風俗、民間信仰和人生的追求。

他們體驗到在泰國開展福音工作,要面對很大的屬靈爭戰,必須靠祈禱才能讓拜鬼神及篤信佛敎的泰國人信主。另外,又深深體會到,宣敎士在異地傳福音,實在需要敎會和肢體為他們守望及代禱。而此行最寶貴的經歷,就是曾與泰國人一同通宵祈禱。

創啟地區的體驗

對於香港人來説,中東可能是個陌生的地方,但本院有四位同學,願意走進這陌生的國度,從衣、食、住、行等方面,體驗中東和香港文化的差別。不管天氣有多酷熱,為了配合及尊重穆斯林的傳統文化,同學都穿著長袖衣服,每次探訪清真寺,都用頭巾蒙頭。在乘搭交通工具時,男女則分坐不同的車廂。他們最深刻的印象,是學懂數句阿拉伯語後,便有機會跟當地人交談,大家都表現興奮,話題也隨之打開。

有機會與當地人交朋友,使同學更清楚了解穆斯林人的生活習慣,特別是他們對信仰的執著和認真。其中一位穆斯林朋友嚴守每天五次禱告的習慣無論身在何處,到了禱告的時候,就會退下來,尋找可以禱告的地方,甚至在餐廳也要尋找祈禱房間來敬拜。她對信仰的虔誠,給同學很多反省。

另一位同學在歐亞接觸穆斯林人時,嘗試了解異文化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她震驚地發現,當地婦女——甚至是受過敎育的,也不准獨自上街。這令她醒覺到,對當地人來説,本土文化的影響已是根深柢固,與他們交往,確需要理解他們的處境及文化。

另一位在南亞實習的同學,也透過實習體驗不同的異地風俗。他發現原來購物時,要付出比當地人較高的價錢;在居住方面,常要面對停水、停電的情況,有時甚至沒有洗澡便上床去;飲食方面,他常被當作貴賓招待,吃得過飽,最後需要服藥才能舒緩過來。雖然如此,他也很感恩,因為有次他在車上掉下手提電話,拾遺者竟將之交回;另外他的手提電腦曾中病毒,但得到當地人的幫助,最後也將病毒清除。這些事情,都令他看到神豐富的供應和保守。

結語

在這次異地文化工場實習,同學都聽到宣敎士或督導人深入分享事奉上的難處,以及怎樣靠神的恩典克服,使他們獲益良多。同時,他們看到工場非常缺乏華人牧者和宣敎士,屬靈資源不足。有些同學從前並不關心中東或創啟地區未得之民的需要,但現在神擴闊他們的心眼,激勵他們放下己見,竭力建立強而健康的團隊精神,關心及以祈禱記念這些群體和官敎士的需要。

原載於《建道通訊》145期,2006年10月,頁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