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專欄】基督徒與歷史 / 邢福增
打從啟蒙運動以還,神學成為一切學科之后的樞紐地位業已失墜,在實證主義(Positivism)的指導下,不同的學科紛紛湧現,並且從神學的世界觀中獨立出來,建立了自足的學統。正如著名的宗教社會學家Peter Berger指出,在中古的社會中,「社會」被構成歐洲人共同的世界的壯麗的宗教政治外觀變成不可見了,只有在基督教帝國的瓦解後,具有現代社會學意義的「社會」才得以出現。
在歷史學的領域裡,我們同樣經歷了實證主義的洗禮。實證史學要求對歷史事件的解釋,必須建立在對史料的全面搜集及客觀分析之上。而史家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的重建與解釋,亦要拚除一切超自然的因素在内,而單就現象本身進行理性的論析。並且,歷史學家在從事研究時,更須擺脫意識形態的支配。(當然,按照當代詮釋學的理解,任何人,包括歷史學者,也不可能不帶任何前設從事百分百客觀的研究;但是我們仍得提醒自己,不能將自己局限於某種神學或政治立場之內,桎梏了學術研究的空間。)
實證史學對基督徒帶來的衝擊,主要在於我們如何從基督教信仰的角度來對歷史事件作出解釋。這裡涉及許多複雜的課題,非三言兩語可以交代。筆者在此僅就中國教會史研究為例,略作討論。究竟基督徒應如何理解教會歷史呢?我們的信仰宣告上帝是歷史的主宰,我們也深信祂的大能正在中國運行,但是,筆者卻抗拒將教會歷史約化或還原成為單純的信仰認信。(可以想像整個課程都只是在高唱「上帝的旨意成就」的調子嗎?當同學的考試答卷完全是「事就這樣成了」時,老師應打多少分給他們?)無論如何,史學方法的規範,必須是我們從事研究的最高指導原則與標準。基督徒史學工作者也不能豁免於上述的遊戲規則之外。
職是之故,筆者深信,要持平地探討及評估教會歷史的發展,就必須將教會置於宏觀處境的脈絡內。作為社會領域的一部分,宗教活動在中國的發展空間肯定與社會其他體系的發展息息相關。我們絕不能完全將教會的發展抽離於一切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因素之外。當然,我們仍得反省歷史事件背後的神學或屬靈意義,但相信上帝及聖靈的工作,仍得通過對客觀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分析,了解教會的發展如何受到環境的制約:或宏觀歷史條件的轉變,又如何為教會的發展,創造了新的空間,或帶來新的制約。唯有對外在容觀因素跟宗教因素的互動關係作出全面的評檢,方是持平地認識教會歷史的可行方法。
筆者從事中國教會史教學及研究多年,深切明白過去學術界一直鄙視教會史,視之為不合法的偏門課題的關鍵,正是教會史研究予人不客觀、不嚴謹,流於感情泛濫、歌功頌德的結果。我們必須扭轉這風氣,為華人教會建立學統而努力。
原載於《建道通訊》111期,1998年4月,頁14。
最新文章
「牧範」與「硬淨」! / 梁國強
2024 年 11 月 1 日
【代院長的話】神學教育的生命迴響 / 高銘謙
2024 年 10 月 1 日
【屬靈導引】屬靈導引—一門失落的藝術 / 董智敏
2024 年 10 月 1 日
编辑精选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