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回應〈屬靈經驗〉:基督教神學和宗教心理學調查之對話 / 廖炳堂
基督教教義神學基於聖經,方法和體裁近似哲學,在屬靈經驗這課題上,神學重視研究其本質,即真與假和來源(神、魔鬼、人)之分辨,並如何正確詮釋和回應。「屬靈經驗」調查作宗教心理學之研究,基本上將屬靈經驗看為現象,以社會科學方法將具體化和量化,然後以統計學加以比較分析,找出若干因果關係。兩種不同性質的學科和知識,跨科際研究同一課題,很有價值,但也很具挑戰性。
筆者現為教義和靈修神學老師,大學時期曾受社科調研和統計學之基本訓練,很高興參與這次跨科際的對話。現就〈屬靈經驗〉撮要版一文(一四○五期「專論版」,訂戶才可登入)作出初步回應,以供大家進一步討論:
一、該調查發現,有屬靈經歷的人(即經歷方言、神蹟醫治、禱告蒙應允,以及禱告和默想時經歷之平安喜樂),相對於那些沒有這些經歷的人有較多個人宗教行為,但筆者從神學角度,會關注各宗派宗教行為文化之差異,及其宗教行為背後之動機和意義。五旬宗主義是一個有活力之宗教運動,一般比建制(包括基要/福音信仰)的教會在活動上之動員和金錢奉獻能力都較強(cf. Wagner 2000, 8),但福音信仰神學有評論指出五旬宗主義之活力同時有健康及不健康一面(廖炳堂2000, 414-19)。不健康一面例如泛邪靈主義或奉行權威式小組門訓等,都會使信徒迷信性之宗教行為增加,包括有關祈禱、超自然恩賜培訓、閱讀超自然經歷及靈修之書刊及權能佈道等。因此就本質而言,量化了的宗教行為多寡不能簡化地(非神學化地)予以好壞之價值判斷。另一方面,五旬宗主義所強調之方言、神蹟醫治和禱告蒙應允等經歷之後,對宗教行為均沒有增加,似乎間接支持這些行為出於宗派文化特色,多於內在屬靈生命。
二、在信心成熟和心理健康的影響方面,方言、神蹟醫治和禱告蒙應允等三種經歷均沒幫助,有幫助的只有禱告及默想時經歷之平安喜樂一項。在假設本調查在量度上述選項之有效性下,我們留意這三項都是五旬宗主義比基要/福音信仰的信徒普遍地感覺和宣稱更常有的經歷;最後一項「平安喜樂」則較接近歷代教會靈修傳統普遍認受「神的同在」之經歷(視乎如何理解「異常」之平安喜樂),上述兩類教會信徒經歷多寡之差異或會較少。換言之,基要主義/福音信仰一般對五旬宗主義的批評是神學性,而該調查結果從實證之宗教行為、信心成熟和心理健康方面,似乎否定了五旬宗特色經歷之效用,只支持非五旬宗特色,卻為歷代教會(包括基要主義/福音信仰)認受之「神同在」經歷(廖炳堂2000, 351 ff.)有若干效用。當然,兩類教會對神同在的經歷之理解仍不盡相同。
三、報告中之「對牧養工作涵義」討論也有「實效主義」傾向,按實效建議教會要追求「禱告及默想時經歷之平安喜樂」而非其他經歷。福音信仰神學則強調(廖炳堂2011, n.p.):
1. 要將屬靈經歷看得合乎中道。神的一些工作乃非經驗性,例如稱義、聖靈內住和神的主權,聖經強調信仰乃憑信心不憑眼見(約二十29;來十一1)。有時候屬靈經歷少可能是屬靈的黑夜(十架約翰),即神煉淨人的常見過程,這時候不一定是要強求經歷,倒要憑信繼續跟隨神。
2. 聖經強調一些屬靈經歷屬上帝的主權,而非給所有信徒的規範性應許,例如恩賜或神蹟等,應順服交託而不應強求(林前一22;林後十二8-9)。
3. 屬靈經歷不一定愈多愈好,按真理分辨真假至為重要,基督教乃求真之信仰,不是民間迷信,不應鼓勵因迷信產生的宗教熱誠和行為(例如羅十2)。
4. 有時候有效之禱告(蒙應允)也不代表所求的合神心意,例如以色列人在曠野厭棄嗎哪、要求吃肉(民十一4-34,參太七22-23,士六36-40)。另一方面,「無效的禱告」卻可以是對我們有益的屬靈經歷,例如約伯和保羅的「一根剌」(很可能是他的眼疾)(林後十二8-9,參王上十九,拿四)。聖經看禱告或屬靈經歷,不能簡化地以有實效代表屬靈或應該追求。
5. 聖經也著重禱告蒙應允的理解和合宜之回應,例如經歷神蹟或物質之好處後,應以信心將焦點提昇到愛神自己和聖潔生命,而不是追求更多神蹟或物質好處(參約六15,26,35,63)。(參考宣信所言:「前所要是祝福,今所要是主;前所憑是感覺,今靠主言語;前所要是恩賜,今要賜恩主;前我尋求醫治,今要主自己……」﹝《生命聖詩》,393﹞)
四、報告中指出重病得醫治的經歷,不單對心理健康沒有幫助,反而使人有稍多焦慮和壓力的情緒,並較沒有這經歷的人睡得稍為不好,這結果耐人尋味。福音信仰的神學一直質疑靈恩運動中大量身體得醫治之宣稱(梁家麟1992;Turner 1999, 322-27)。值得跟進調查是否涉及一些受訪者在宣稱經歷神醫後,才發現病情沒有實際好轉的情況。
最後,筆者期望以上一些初步反思,可以拋磚引玉,引發更豐富之科際對話及教會應用。
書目 廖炳堂,2000《靈修神學》,香港:建道。 廖炳堂,2011〈屬靈經歷和屬靈分辨〉,《時代論壇》,第1261期(10月30日)「學院拾穗」專欄。 鄭腓力,派東尼著,梁家麟譯,1992《溫約翰—是友是敵?》,福音出版社。 Turner, Max. 1999. The Holy Spirit and Spiritual Gifts. UK: Paternoster. Wagner, C. Peter. 2000. The New Apostolic Reformation (Book Excerpts)http://www.globalharvestministries.org/index.asp?action=newapostolic, 2003.3.8 accessed.
原載於《時代論壇》1407期,2014年8月17日。
[作者保留本文版權]
作者簡介
廖炳堂
副院長(學術)
最新文章
「牧範」與「硬淨」! / 梁國強
2024 年 11 月 1 日
【代院長的話】神學教育的生命迴響 / 高銘謙
2024 年 10 月 1 日
【屬靈導引】屬靈導引—一門失落的藝術 / 董智敏
2024 年 10 月 1 日
编辑精选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