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學刊30期

Επιονσιοζ A New Proposal For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Poetic Structure Of The Lord’s Prayer (Matt 6:9b-13)[’Επιονσιοζ ──就此語對主禱文(太六9下至13)詩體結構的意義提出新獻議]/Toshikazu S. Foley 堀井

歷世紀以來,儘管學者多番努力研究,試圖探尋答案,然而,我們還沒能明白主禱文中求賜飲食(太六11;路十一3)裏,ἐπιούσιος這希臘文的意思(及來源)。在差不多已知的希臘文學作品中,ἐπιούσιος純粹只見諸主禱文裏,這大抵是布道者所發明的詞彙罷。問題不在於在主禱文以外欠缺該詞語的充分例子,而卻在於研究方法上。

上帝的國度與全球化──莫特曼的角度/鄧紹光

全球化這一舉足輕重的現象吸引了許多神學家的回應。本文目的是引介德國神學家莫特曼對這一普世發展的看法的批評。對於莫特曼來說,全球化與上帝的國度同樣宣稱其為世界的終末。然而,莫特曼認為全球化乃市場導向的資本主義的發展,背後的信念乃經濟的自由主義。

巴特的三一啟示論與信仰的類比──雲格爾的詮釋之神學意含/郭偉聯

本文的旨趣為透過德國神學家雲格爾(Eberhard Jüngel)對巴特思想的詮釋,探究巴特的三一啟示論與「信仰的類比」(analogia Fidei )的神學意含。

香港教會的社會參與教導(1982-1997)──聖公會、宣道會及香港基督徒學會的個案研究/黃玉明

本文藉研究三位教會領袖(包括聖公會的鄺廣傑主教、建道神學院院長張慕皚牧師,及香港基督徒學會總幹事郭乃弘牧師)的個案來探討香港教會社會參與的教導。

The Other Term Question──The Translation Of βαπτιξω And Its Effects On The Protestant Mission In China(別外術語問題──βαπτιξω一詞之翻譯與其對更正教在華差會之影響)/Jost Zetzsche 尤斯德

如何把God和Spirit 翻譯為中文這術語問題的爭議,見諸不少文獻中,並造成在華不同更正宗差會相當程度的壁壘分明現象。本文題目「別外術語問題」,指向翻譯βαπτίζω這希臘文為中文(一般英文翻譯是baptism)的課題。對不少人來說,此乃舉足輕重的問題,尤以浸信會中人為然。有關爭議,亦反映於持續至今的強大分歧以及不同聖經譯本等情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