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炳堂博士
副院長 (學術) / 劉福群教席教授 / 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總監
- 社會科學士,中文大學,香港,1984
- 道學碩士,建道神學院,香港,1992
- 哲學博士,福樂神學院,美國,1999
- 宣道出版社出版顧問,2012-
- 天道書樓出版顧問,2013-
- 建道神學院,1992-
廖牧師在福樂神學院專攻清教徒的靈修操練及神學。蒙召傳道前曾任職社工多年。自1992年起在建道任教,主要教授系統神學、靈修神學、五旬宗及靈恩運動、屬靈經驗和分辨、靈修操練和實踐等。曾指導的教牧學博士及神學碩士論文的研究範疇包括:畢德生(Eugene Peterson);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奧提斯(George Otis)的屬靈繪圖;莫連拿主義(Molinism) ; 職場的舉報倫理(Whistleblowing Ethics)和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等。
2009 年 1 月 1 日
從神學角度評析柯瑞福的內在醫治觀/廖炳堂
基督教中的內在醫治(或稱深度醫治、記憶治療、釋放禱告服事或心靈醫治)緣起自阿格尼絲·桑福德(Agnes Sanford)之著作《醫治之光》(1948)時至今日,不同人士進行不同形式的內在醫治。本文選擇研究靈恩第三波代表領袖之一柯瑞福(Charles Kraft)的內在醫治觀。
2008 年 4 月 1 日
靈恩運動的反思/廖炳堂主編
近年已開始有靈恩學者提出在其他宗教中有聖靈拯救工作的觀點。這樣看來,一個龐大的屬靈追求運動如果缺乏深入的釋經和神學系統作支撐,它就如一艘動力強大的穿梭機缺乏導航器一樣,可以向任何一個方向駛去。相信福音派的釋經和神學在這方面可以對靈恩運動有所貢獻。儘管這文集是整個運動的神學反思的一小步,惟願上帝使用。
2008 年 3 月 1 日
從聖經及教會歷史看靈恩運動/廖炳堂
靈恩運動發展至今已變得愈來愈多元化,有稱之為「泛靈恩運動」。所以我們在評論靈恩運動時,不能單從現象入手,因為類似的外表行為背後,可以有不同的神學解說,......因此我們要評析某種靈恩現象時,要為有關人士或羣體溯本尋根,清楚其歷史、神學承傳及信仰羣體網絡,在教導的層次將之與聖經作比較,才可以作出合宜的評估。
2006 年 1 月 1 日
靈修神學的方法論探討/廖炳堂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學術文化界中,靈修學(Spirituality)這名稱日漸普及,漸漸有取代靈修神學(Spiritual Theology)的趨勢。這種情況並不僅是學科上的名分之爭,背後其實反映了當代學術界對靈性或靈修的本質,以及研究方法的歧見。本文主要從福音信仰的角度,討論施麗蒂(Sandra Schneiders)對靈修學的觀點。
2004 年 9 月 4 日
從靈修神學看艾利克森的三一論 / 廖炳堂
艾利克森(Millard J. Erickson)是當代福音派主要的神學家,他的三冊《基督教神學》(Christian Theology)(艾利克森2000-2002) 成為不少神學院系統神學科的標準教科書,杜其尼(David S. Dockery)在慶賀艾氏壽辰的論文集中,讚揚他的著作是福音派重要的里程碑,對新一代教會領袖影響深遠......
2004 年 1 月 1 日
【老師專欄】「靈修神學」還是「靈修學」/廖炳堂
靈修神學 (Spiritual Theology) 或靈修學(Spirituality),並非只是學科上的名分之爭,背後其實反映了當代學術界對靈性/靈修的本質、和硏究方法的歧見。
2004 年 1 月 1 日
靈修歷史中貞潔與聖潔的追求──一個神學評估和建議/廖炳堂
在靈修歷史裡,教會的焦點主要放在性欲對靈性的負面影響,鮮有論述兩者的正面關係。雖然自馬丁路得以來更正教已否定修道模式的靈修,但「獨身靈修說」理論框架下的種種性觀念,今天不但在天主教仍是主導思想,就算在更正教裡,它的影響其實並未散盡。
2002 年 7 月 1 日
Nichols, Stephen, Ed. Jonathan Edwards’ Resolutions: And Advice To Young Converts.(史提芬編著。《愛德華的決心──給年青皈信者的忠告》。)/廖炳堂
This booklet reproduces two remarkable texts by Jonathan Edwards, an eighteenth century New England Puritan, accompanied by an introductory essay from Stephen Nichols, the editor.
2002 年 6 月 1 日
禱告生命與佈道事奉/廖炳堂
大使命是神的吩咐,它既是一種外在責任,也是信徒和教會內在生命成熟程度的指標。信徒從福音領受神無條件的大愛,在這愛的關係中繼續成長和經歷,由此熱衷與別人分享福音的大愛,因此,在這角度來看,「熱心佈道和事奉的信徒才是成熟的信徒」這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傳道人就更應該如此。
2002 年 3 月 17 日
[書評]從靈修和事奉角度評《雅比斯的禱告》/廖炳堂
《雅比斯的禱告》原著英文版在北美非常暢銷,本書作者魏肯生(Bruce Wilkinson)博士畢業於多間信仰保守的神學院,所寫的又是關於「禱告」這類常見的主題,但影響卻超越了基督教界而高踞坊間流行書榜多個月而未衰,被喻為北美出版界又一神蹟......
書籍
- 廖炳堂著。《五旬宗及靈恩運動 ─ 研究導論及趨勢評估》。香港:天道出版社。2021。
- 廖炳堂、黃漢輝主編。【聖靈與教會 : 福音信仰和五旬宗的對話】。 建道神學院及神召神學院學術交流文集。建道神學院及神召神學院聯合出版。2014。
- 廖炳堂主編。【醫治神學的反思】。香港:建道神學院。2011。
- 廖炳堂著。【靈修神學: 理論與實踐】。香港:建道神學院。2010。
- 廖炳堂主編。【靈恩運動的反思】。香港:建道神學院。2007。
- Liu, Ping-tong. Towards an Evangelical Spirituality: A Practical-Theological Study of Richard Baxter’s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Spiritual Disciplin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Jian Dao Dissertation Series 8. Hong Kong: Alliance Bible Seminary, 2000.
學刊/文集中的專文
- 廖炳堂。「福音派靈修作為屬靈傳統和學術科目的現況和發展評析」【建道學刊】 第59期。2023年1月:頁111-145。
- 廖炳堂。「建構福音派之屬靈分辨模式: 愛德華滋和聖依納爵傳統對話—兼評霍華德的知識論」收錄在 陳天祥編(2020)【靈性經驗與心理學: 會議論文集2018】。香港:基督徒宗教心理學學會。頁25-50。
- 廖炳堂。「上帝是愛: 愛德華茲論靈命追求與社會政治參與」【建道學刊】第52期。2019年7月:頁23-40。
- 廖炳堂。「一個改革宗領袖論情感和靈命的關係: 從靈修神學看愛德華滋的【屬靈情感】」收錄在張雲開及陳智衡主編(2018)【我信,所以說話 : 梁家麟院長六秩壽辰紀念祝賀文集】(第13章)。香港:建道神學院。頁297-327。
- 廖炳堂。「五旬宗主義中方言現象的神學再思」建道學刊40期 (2013年7月)。
- 廖炳堂。「評估艾查(Kenneth Archer)之五旬宗詮釋學」【建道學刋】39期(2013年1月): 頁85-115。
- 廖炳堂。「五旬宗和靈恩運動教會論的歷史演變:一個傳統福音派的評析。」發表於「神召神學院及建道神學院兩院教授互訪及學術交流」會議 (2012年5月4日)。
- 廖炳堂。「評估柯瑞福(Charles Kraft) 的神學方法論和權能轉移觀」【建道學刊】33期 (2010年1月):頁 111-38。
- 廖炳堂。「福音派神學教育和靈命培育:更正教靈修歷史的一些反思」【建道學刊】 32 期 (2009 年 7月):頁 29-70。也收錄於郭偉聯主編。【事奉生命的建造—建道神學院110周年院慶神學教育諮詢會議論文集】。2009。
- 廖炳堂。「從神學角度評析柯瑞福的內在醫治觀」【建道學刊】31期(2009年1月): 頁53-82。也收錄於 廖炳堂編著:【醫治神學的反思】。香港:建道神學院。2011。頁105-139。
- 廖炳堂。「再思屬靈爭戰與地域邪靈」。收錄於 廖炳堂編著:【靈恩運動的反思】。香港:建道神學院。2007。頁153-73。
- 廖炳堂。「靈修神學的方法論探討」【建道學刊】。25期(2006年1月): 頁93-115。
- 廖炳堂。「靈修歷史中貞潔與聖潔的追求: 一個神學評估和建議」,【建道學刊】第21期。2004年1月。頁19-57。也收錄於【性與靈性】,李耀全編著。2004。香港:建道。頁47-88。
- 廖炳堂。「默觀生命和活動生命之關係:早期教會教父靈修觀之發展」,收錄於【靈修與修靈】,李耀全編著。2003。香港:建道。頁271-302。
- 廖炳堂。「後現代與靈修神學」,【建道學刊】第15期。2001年1月。
- Liu, Ping-tong. “A Study of Biblical Basis of Spirit-Baptism and Spirit-Fullness: A Critique on the Pentecostal Position and a Constructive Proposal.” A joint issue with the Pastoral Journal Issue 8 & Jian Dao Issue 13 (1999, Dec.): 119-152.
書評
- 廖炳堂。「評Nichols, Stephen. Ed. 2001. Jonathan Edwards’ Resolutions: And Advice to Young Converts. Phillipsburg, New Jersey: P & R Publishing. 40pp.」。【建道學刊】第18期(2002年7月)。頁189。
- 廖炳堂。「從靈修和事奉角度評【雅比斯的禱告】」,【時代論壇】第 759期。 2002 年 3月 17日。
- 廖炳堂。「評郭鴻標著【歷代靈修傳統巡禮】」,【基道閱讀】。2001年9月。頁8-9。
- 廖炳堂。「評李耀全著【屬靈操練與生命關顧】」,【教牧期刊】第7期。1999年5月。頁213-216。
其他文章
- 廖炳堂。「宣信的社關神學和靈修:一個清教徒傳統的分析和評估」(2020年5月29日)發表於「宣道會前路研討會(2020):挑戰重重的香港局勢」。
- 廖炳堂。「愛德華茲論屬靈情感與社會責任」(2018年4月6日) 發表於 建道神學院與神召神學院學術交流會議(2018): 「社會參與.靈性.靈恩」。
- 廖炳堂。「愛德華滋和依納爵傳統有關屬靈分辨的比較研究—兼評霍華德(Evan Howard)的知識論」(2018年1月6日)發表於 基督徒宗教心理學學會年會「香港基督信仰心理學2018年會」。
- 廖炳堂。「從愛德華滋的【屬靈情感】看屬靈經驗的分辨」(2017年11月16日)發表於 建道神學院第二屆實用神學研討會「福音派靈修的透視與重尋」。
- 廖炳堂。「從感性經驗到經歷上帝」【宣訊】第214期(2017年10月):封面頁。
- 廖炳堂。「導言: 清教徒如何幫助基督徒經歷神?」【巴刻談清教徒】巴刻著。孫為鯤譯。宣道。2017。
- 廖炳堂。「在社會政治事務的參與中跟隨基督」香港宣道會區聯會「神學及時事立場委員會」【宣道牧函】。70期(2016年12月):頁1-8.
- 廖炳堂。「初步回應〈屬靈經驗〉:基督教神學和宗教心理學調查之對話」【時代論壇】第1407 期。2014 年9 月17日,「眾議園」。
- 廖炳堂。「廚房靈修學:與神同行的勞倫斯弟兄(二)」。建道神學院【靈命塑造通訊】第四期(2012年7月):頁3-4。
- 廖炳堂。「廚房靈修學:與神同行的勞倫斯弟兄(一)」。建道神學院【靈命塑造通訊】第三期(2012年6月):頁3-4。
- 廖炳堂。「『聖經的不同解讀: 五旬宗對福音派前設的批判』專題講座的後續討論」【時代論壇】第1264期 (2011年11月20日):頁12-13。
- 廖炳堂。「從神學反思心靈醫治的關注及規範:從實踐神學角度的幾點回應」。發表於香港整全醫治年會(2010)「心靈牧養研討會」。
- 廖炳堂。「屬靈經歷和屬靈分辨」【時代論壇】第1261期 (2011年10月30日):頁11。
- 廖炳堂。「追尋靈修神學的心路歷程」。【建道通訊】154 期(2009年1月):頁7。
- 廖炳堂。「從聖經及教會歷史看靈恩運動」。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教會【會訊】。第292期(2008年3月):頁2-4。
- 廖炳堂。基督徒需要「釋放禱告」? 【建道通訊】147期(2007年4月):頁4。
- 廖炳堂。「廖序」(魏樂德的靈修神學介紹) 。載於【心靈的重塑】。魏樂德(Dallas Willard)著,譚睛譯。香港 : 天道,2006。
- 廖炳堂。「到底誰聽從誰?再思當代靈恩運動一些有關「禱告」的教導」。載於【禱告 : 轉化生命的對談】貝內爾、克萊布、蒙加里主編。李耀全中文版主編。袁達志、陶婉儀翻譯。香港 : 天道,2005。
- 廖炳堂。「從靈修神學看艾利克森(Millard Erickson)的三一論 (下)」,【時代論壇】 892期(2004年10月):頁10。
- 廖炳堂。「從靈修神學看艾利克森(Millard Erickson)的三一論(上)」,【時代論壇】 890期(2004年9月):頁10。
- 廖炳堂。「靈修神學與靈修學」【建道通訊】134期(2004年1月):頁8-9。
- 廖炳堂。「加爾文、瘟疫和苦難靈修」,【時代論壇】第825期(2003年6月22日) : 頁10。
- 廖炳堂。「抗疫英雄傳──馬丁路德」,【時代論壇】第823期(2003年6月8日):頁10。
- 廖炳堂。「禱告生命與佈道事奉」,【播種人】第67期。2002年6月。
- 廖炳堂。「有情的靈修」,【建道通訊】123 期。2001年 1 月。頁 3-4。也收錄於【宣訊】2003年 11月 47 期,頁2。
- 廖炳堂。「靈修閱讀與學術研究」,【建道通訊】114 期 (1999年1月):頁14。
翻譯
- 巴刻著。廖炳堂譯。「廿一世紀福音派面對的危機和陷阱」(“Pitfalls and Dangers Facing 21st Century Evangelicalism”)。【建道學刊】第23期(2005年1月)。
- 布唐諾著。黃秀琴、廖炳堂合譯。「福音派靈修觀的標記」,【羅省基督教會聯會會訊】第四期(1998年12月)。頁2-7。原著: Bloesch, Donald. “Hallmarks of Evangelical Spirituality,” in Robert Webber and Donald Bloesch (ed.) The Orthodox Evangelicals (Nelson,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