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分意識與七十年代福音派青年基督徒社會參與/郭偉聯

本文探討投入七十年代社會參與的福音派青年基督徒的身分(identity)建構及其影響。筆者首先指出社會運動與社會群體身分意識之間的關係,接著鉤勒七十年代福音派青年基督徒在面對學運「關社認祖」的挑戰下,如何塑造、捍衛與更新自身身分。…

加芬編。《基赫杜斯穫士文集──救贖歷史與聖經詮釋》。(Gaffin, Richard B. Jr., Ed. Redemptive History And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The Shorter Writings of Geerhardus Vos.)/郭鴻標

基赫杜斯•穫士(Geerhardus Vos)乃德裔荷蘭人,生於1862年3月14曰,十九歲時隨父親到美國的麥兹根州。

梁家麟。《我與誰親嘴──華人雅歌靈解研究》。/黃朱倫

梁家麟在其著作《我與誰親嘴》裡,認為寓意解經法是正確解讀雅歌的唯一進路,並且以提摩太後書三章16節為據,強調寓意解經法最注重經文的時代關連性與生活實踐性,故不適宜以字義解經,將雅歌視為一個愛情故事。…

施瓦茨。《聖經時代的機械、建築及武器》──。《耶路撒冷聖殿是怎樣建成的》。(Schwartz, Max. Machines, Buildings, Weaponry Of Biblical Times──. The Biblical Engineer: How The Temple In Jerusalem Was Built.)/甘汝誠

考古學的濫觴,可追溯至文藝復興時代十五世紀意大利的佛羅倫斯,當時的歐洲人開始對許多存於各地的希羅時代遺物產生濃厚興趣。

The Mystery Of Revelation 17:5 & 7 A Typological Entrance(「巴比倫」的奧祕──一個預表式的讀法)/張雲開

一個合宜的詮釋方法,必須同時處理天啟文獻中的神學思想,和其所使用既傳統又怪異的象徵語言。本文試用大衛森的預表詮譯法,解讀啟示錄第十七章的部分內容,鋪陳「巴比倫」的奧祕。…

四經?五經?六經?──對妥拉批判學的評析/黃天相

上世紀的學者已相信聖經內的書卷不是在短時間內寫成的,而是經過漫長的歲月才能形成,所以,他們的注意力都從對經文的解釋,轉移至研究經文傳遞方面,妥拉就是明顯的例子。這種歷史的分析是很重要的,至少能夠幫助我們更準確地理解經文的本質。…

保守與開放──試論徐松石早期的宗教對話/蘇遠泰、何慶昌

吳宗文評價徐松石為持守聖經的基要主義者,我們以為,從他晚年的作品來說還是可以的,但以其三、四十年代的著作來說,這評價卻不能準確地描述徐氏在宗教對話上既保守又開放的態度。…

道德論證──批判與辯護/關啟文

道德論證認為,我們的道德經驗能為神的存在提供支持,本文會勾劃道德論證的輪廓,並為它提出幾個支持的論點。

倪柝聲在1948年的復出及與此相關的宗教理論/梁家麟

本文接續〈倪柝聲有關控罪的考證〉,敘述倪柝聲自1942年因罪被教會停職後,於1948年在李常受的協助下復出的整個部署過程。

宋尚節的聖靈觀/黃彩蓮、梁家麟

本文探討宋尚節的聖靈觀。先從他的生平入手,指出個人經歷如何影響他的神學觀點;繼而研述他對聖靈在信徒生命三方面的經驗,及聖靈對信徒生活三方面的功用;最後評述他的聖靈觀與當時期靈恩運動的異同,及對日後華人教會可有的啟示。…

Nichols, Stephen, Ed. Jonathan Edwards’ Resolutions: And Advice To Young Converts.(史提芬編著。《愛德華的決心──給年青皈信者的忠告》。)/廖炳堂

This booklet reproduces two remarkable texts by Jonathan Edwards, an eighteenth century New England Puritan, accompanied by an introductory essay from Stephen Nichols, the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