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的教會——一種巴特式的默想/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

有見於民族主義在亞洲多國崛起蔓延,對東方的教會來說,如何在聖靈裡彼此合一是眼前的最大挑戰、亦是機遇;對此必須要有嚴謹的神學理解。…

《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讚》的背景與翻譯/彭滿圓

《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讚》可以被視為一首最古老的中國聖詩,那是在公元……

「儒教非磐石」──析張聲和《時新小說》(1895) 中的敘事與政論/鄺智良

新近發現的「清末時新小說」手稿(1895),有助今人理解晚清中國基督……

忠心事主、一往無前──敬懷李弼標牧師/劉義章

李弼標牧師生於香港、長得氣宇軒昂,常懷一顆赤子之心。他中學就讀於聖約瑟書院,畢業後進入葛量洪師範學院接受師資培訓,學成後即投身教育工作,任教體育等科目。1965年他與自少青梅竹馬、在基督教禮賢會香港堂一起成長的盧媛玲姊妹結婚;師母為聖保羅男女中學高材生,屬靈而敬虔,任學生團契職員。…

聲教廣披:基督教與華南方言族群/李金強、劉義章 主編

就本港而論,香港建道神學院已開辦方言教會課程,並與香港浸會大學近代史研究中心合辦研討會,邀請從事方言教會的學者參與。本書即為研討會之成果。期盼對海外華人教會史研究,作拋磚引玉之先導,以待來者。…

對五旬宗的認識與反思/梁淼然

感恩筆者於8 月29……

澳門基督教史研究綜述/鄞穎翹博士

十六世紀中葉澳門開埠後,這東西方貿易港口開始被葡萄牙人租借。三百年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亦在同一世紀成為基督新教初次來華之地。故此,澳門曾是傳教資源的集中地。…

做完禮拜拿麵粉:淺談戰後美援下的台灣教會/鄭睦群

對於許多五六十歲以上的台灣人來說,麵粉、奶粉、奶油、舊衣服等名詞可以與教會畫上等號,至少在他們小時候是如此。

基督新教在甘青地區的穆宣事業(1878-1951)/辜創霖

有幸參與由吳劍麗博士主講的「基督新教在甘青地區的穆宣事業(1878-1951)」講座,實屬難得。在此之前,有關穆宣事工的資料,只是鳳毛麟角,遑論相關歷史之了解。當日講座吸引了八十多位弟兄姊妹參與。…

從《中國穆民交際會季刊》(1927-1950年)看基督教在華穆宣出版事業概況/吳劍麗

本文旨在整理上世紀二十年代末至1949年前後基督教在華穆宜出版事業的概況,包括相關的組織介紹、組織之間的互動關係,和文宜策略的配套;並嘗試探討在華穆宜出版工作的成效及其所面對的挑戰。…

變局下的西潮:基督教與中國的現代性/黃文江、張雲開、陳智衡 主編

本文集匯集了四十位學者的三十八篇論文,從不同視角去呈現基督教在近代中國史上佔何等的席位。

夾縫中的少數派:基督新教在甘青地區的穆宣事業(1878-1951)/吳劍麗

本書旨在整理基督新教在甘青地區建立的穆宣事業,分析其成與敗,得與失,並嘗試探索箇中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