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人視野】神學與教會 / 李文耀

支離破碎是現代社會的問題

著名倫理學家麥金太爾(Alasdair MacIntyre)在《德性之後》(After Virtue, 1981)這一本引起西方學術界極大迴響的著作中早已斷言,現代人正生活在一個支離破碎的世界中(a fragmented world)。造成這個現象的主因不是世界走進多元化的時代,乃是因為生活在其中的人已失去了一個能指導人作出整體、融貫一致的思想的系統。於是,我這個人對一個問題有這個看法,對另一個問題有那個看法,然而看法之間可以協調不了,甚或有互相矛盾的情況出現。更加根本地,在我作出某個判斷之前,思想裏一早已有了既定及相當穩固的取向、前設或偏愛,並不是可以通過單純理性的討論改變得到。於是,現代社會充斥許多的聲音,卻沒有一個理性方法可以讓持守不同意見的人達到協議和共識。這是現代社會的一個特色。現代人的問題不是多元,乃是支離破碎。支離破碎不僅僅是外在世界的問題,乃是早在人的思想裏已出現。我這個人有許多想法,卻沒有一個觀念系統可以把不同的意見聯合起來。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是很自然的事。

教會可有的不同行動回應

麥金太爾的判斷在香港教會近年因應社會事件所採取的行動回應中得到印證。就著同一個問題,弟兄姊妹有不同的看法,大家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各執一詞,互相批評,卻無法達到任何的協議或共識。「撕裂」已成為一個現實,是大眾對現況的一個理解。「撕裂」其實是現代文化支離破碎的一個表達。面對這個狀況,教會普遍採取兩個行動的回應。一個是本於「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原則,既然大家的看法南轅北轍,那就分開各有各做,勉強沒有幸福;另一個進路嘗試用借助共同奮鬥的目標去維持表面的和諧,為了更大的理想與目標,大家應暫時放下個人的執著和一些沒有結果的爭辯。兩個行動回應的結果不同(分開vs合群),但是出發點大致是一樣的:接受現實,不嘗試在不同的意見中尋求共識。於是,教會在各自各精彩、各自不斷奮力做好各樣屬靈的事之下,市面上就出現更多不同的事工、課程、活動、意見及KOL等等,結果進一步強化外在世界及個人內心裏支離破碎的狀態。教會事工化、市場化只會讓撕裂的問題嚴重下去。

教會有第三條路可走嗎?有的,那就是在個人的取向、前設或偏愛上重置合一的根據。「合一」並不是經過批判思考與邏輯論證之後得出的一個結論、協議,乃是基督徒在作出任何決定和行動之前所必須認定的一個實在、前設或吩咐:「你們要讓基督所賜的和平在你們心裏作主,也為此蒙召,歸為一體。」(西三15) 面對社會的撕裂、世界的支離破碎,教會要堅持和平與合一是必須並且有可能的,因為這是上帝在耶穌基督裏啟示出來的真理與實在。意見越是不同,就越需要返回合一的基礎上,讓上帝在基督裏的啟示去挑戰、批判、修正和更新我們既有的取向、前設或偏愛。這不是說教會最終只能夠容許一個看法或意見,三一上帝的豐富性既肯定合一,同時接納多元(unity in diversity)。

教會需要神學

是以,教會需要(系統)神學。在一個撕裂、支離破碎的世界中,教會需要返回信仰的開端,重新思考上帝在基督裏啟示自己所謂何事。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三15),這不是說只要返回合一的基礎耶穌基督,一切就會變得容易。情況恰恰相反,正因為返回耶穌基督身上,分裂就立刻產生出來(承認基督vs反對基督)。於是有人問,神學討論豈不是引起更多紛爭的罪魁禍首嗎?是的,但我們不能因此放棄或逃避嚴謹的神學討論。基督徒要棄絕的不是神學討論,乃是隨意、沒有聖經根據、不符合普世教會傳統及前後不一致、不融貫的神學見解。沒有健康紮實的神學,弟兄姊妹、教牧人員及至教會整體就很容易隨己意而行,結果是撕裂下去,被支離破碎的世界同化。返回上帝在基督裏的啟示行動,這條路是漫長的、不受歡迎的及沒有即時的業績可見,卻可能是最穩固、最踏實及最蒙福的一條路,因為「通往生命的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到的人也少。」(太七14)

原載於《建道通訊》208期,2022年6月,頁4-5。

作者簡介

李文耀

神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