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聖者必遇的困苦:朝聖者的生命行旅 / 劉佩婷
根據牛津字典,「朝聖者」一詞來自拉丁文 (from the Latin peregrinus), 意思是從遠處來的行旅者,他是一個人在旅程中,為個人宗教信仰的緣故,向着一個地方去,這個目的地是他個人認為很重要、神聖的地方 (on a journey to a holy place)。「朝聖者」的字面意思是一個人的人生旅程。在基督教的文學中,「朝聖者」和「朝聖之旅」是指屬世的生命經驗或屬靈上有抱負的人,由不幸悲慘的狀況走到聖經中所記載「八福」的內在過程 (the experience of life in the world 〔considered as a period of exile〕 or to the inner path of the spiritual aspirant from a state of wretchedness to a state of beatitude)。
聖經中記載,跟從上帝的人的旅程也是這樣的 – 「靠你有力量、心中想往錫安大道的,這人便為有福 ! 他們經過「流淚谷」,叫這谷變為泉源之地;並有秋雨之福蓋滿了全谷。他們行走,力上加力,各人到錫安朝見 神。」(詩84:5-7)
聖經中詩篇指出,跟從上帝的人,靠著上帝有力量走這「朝聖之路」,這「朝聖之路」不是「天色常藍」之路,而是會經過「流淚谷」,然而上帝能夠將這「流淚谷」變為「泉源之地」,朝聖者也因此而經歷「秋雨之福」,到最後朝見 神。基督徒作家路卡杜 (Max Lucado) 指出,雖然上帝從來沒有說過這朝聖之旅會很容易,但祂確實說過,到達終點的時候,跟從上帝的人會發現這個旅程是相當有價值的 (God never said that the journey would be easy, but He did say that the arrival would be worthwhile)。 約伯記也說「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 伯 5:7),基督徒在跟從上帝的旅途中必然會遇到困苦,這是不需要驚訝的。
朝聖者必遇的困苦 (Existential Sufferings)
從心理輔導角度看,今天信徒在這個屬世的生命旅程中必遇到的三種困苦是:(1) 失去與哀傷 (grief and loss);(2) 孤獨與憂鬱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3) 恐懼與焦慮 (fear and anxiety)。
失去與哀傷
學者指出,「哀傷」是從英文 grief 翻譯出來的詞語,拉丁文原意是沉重(heavy)、痛苦 (painful)、重要 (important)、包袱 (burden),意思是指一個人背負着很重的東西,既沉重又痛苦,這個沉重的包袱可能是失去了摰愛的親友,失去了愛的機會,失去與父母連繫的機會,失去了完整的家,或失去了身份或對將來的盼望。哀傷是失去了重要的東西的正常反應,哀傷不是病,是一個轉變的機會、一個重整的過程 (Grief is not a disease. It’s a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and adjustment)。盧雲神父指出,每一次「失去」都是一個給朝聖者選擇的機會,他可以選擇與「失去」共存,走向「憤怒、指罵、怨恨、憂鬱的路」,或者朝聖者可以選擇讓這些「失去」成為一條又新又闊的道路,引導他們去經驗一些不知道、不認識的東西。(“Every time there are losses, there are choices to be made. You choose to live your losses as passages to anger, blame, hatred, depression and resentment, or you choose to let these losses be passages to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wider and deeper”. by Henri Nouwen) 哀傷過程中,上帝應許將「流淚谷」變為「泉源之地」, 並讓朝聖者經歷「秋雨之福」。經歷「哀傷、失去」是一件傷痛的事情,朝聖者也不例外,失去重要的人和事,讓我們感到混亂、迷失,每一個傷痛的經歷都是給朝聖者選擇的機會,選擇重整我們人生的優先次序,選擇信靠上帝,繼續走一條上帝「在曠野中為我們開的道路」,走一條我們不知道、不認識的道路,這個選擇和決定背後需要勇氣。
孤獨與憂鬱
2018 年初,英國政府設立一個新職位,名叫「孤獨事務大臣」(Minister for Loneliness)。孤獨感成為英國一個十分受關注的題目,2017 年的一個報告指出,有超過九百萬的英國人表示經常或者常常感到孤獨。孤獨感不單是英國出現的問題,也是現代社會一個重要關注議題,研究指出:長期感受孤獨對精神健康十分不利,有學者更指出現代的抑鬱症是一個孤獨感的疾病 (Depression is a disease of loneliness)。
孤獨和獨處不同,獨處 (solitude) 的意思是,在繁忙的生活中,渴望一個人透過有意義的活動 ( 例如閱讀、繪畫、聽音樂 ) 重新得到力量;而孤獨感的意思是,雖然置身在很多人中,但感到未能投入在一份有意義的關係裏,未能有深入的分享,未能有意義的對話,未能夠感到被明白因而感到孤獨。朝聖者也不例外,在人生旅途中某些階段必然會感到孤獨,在我的臨床經驗中,人生最常感孤獨的階段是中年期。
一位太太在機場流著眼淚送別幼女到外國升學,她知道她的眼淚不是為女兒,而是為自己流下的。過去廿多年,她一直辛勤地煮飯、做家務、照顧家人,現在女兒已經長大,到外國升學,有自己的生活,她現在不用趕著回家為家人預備晚餐,也沒有人等著她照顧,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人生就這樣過去了,她突然間感到迷失,意識到原來人生中到最後只有自己一個人,孤獨感湧上心頭,問自己:「我的人生意義是什麼 ?」
一位男士在一個行業工作了二十多年,每日的工作很單調枯燥乏味,最近感到公司對自己的表現不滿意,感到有壓力,要努力追趕很多新的工作模式和思維,同時也發現家人和工作都不需要自己;過去把很多時間投放在工作中,失去了與朋友家人連繫的機會,對於過去有很多懊悔。他意識到自己的人生就這樣過去了,突然間感到迷失,發現身邊沒有人明白自己,也察覺到錯失了做自己喜歡的事的機會,開始問:「我的人生有什麼意義 ?」
從心理輔導的角度來看,生活幸福感是一個人經驗到自己存在的重要和意義的感覺。人生路上有些時候,我們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將自己送給這個世界,關注這個世界所關注的,我們不真誠地 (inauthentic) 生活,意思是,我們忘記了管理和照顧自己人生的責任,我們選擇逃避,逃避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只跟從這個世界的生活和標準,讓其他人或東西或經歷掌控自己的人生。在人生中經歷危機可能是一個推動力 (activation),激發起我們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選擇重新連繫於上帝,尋找自己生存的意義。朝聖者在人生旅程中發現身邊的親人和朋友未能明白我們而感到孤獨,這可能是一個機會,讓朝聖者重整人生的優先次序。走這朝聖之路是孤單的,朝聖者需要朋友,也需要陪伴,朝聖者也要把握機會,成為別人的朋友、別人的陪伴。然而,朝聖路上必然遇到的孤獨感不能叫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這是上帝的應許。
恐懼與焦慮
朝聖者必遇的恐懼與焦慮的來源,第一樣可能是「死亡」。「死亡」對信徒來說一點也不陌生,我們出席很多安息禮拜,知道人不能逃避死亡,知道「死亡」不能叫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研究指出,基督徒相對於穆斯林和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有明顯較低的死亡焦慮感 (Morris & McAdie 2009),「永生的盼望」成為我們面對死亡的勇氣。
然而,研究指出,基督徒在生活層面普遍有較高的焦慮感,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怕「犯錯」,怕「被譴責」(Mercer 2015)。這個「害怕犯錯」、「害怕被譴責」的焦慮感令到基督徒容易覺得自己的身份受威脅,因而產生防衛,慢慢變得被動,表面平靜,什麼也不做就不會犯錯,也不會被指責。這樣就容易產生無聊 (boredom)、空虛 (emptiness)、無意義 (meaningless) 的感覺,對精神健康不利,容易帶來心理困苦 (psychological distress)。人是需要意義感的 (sense of signicance),沒有意義的存在會產生「存在焦慮」(existential anxiety) 或「存在真空」(existential vacuum)。人不單需要生活的勇氣,更需要尋找存在的意義。
另一個恐懼焦慮的來源可能是我們逃避經驗 (experiential avoidance),意思是:一些人不願意應對負面的情緒感受、負面的思想和不舒服的身體知覺,並逃避那些引發這些經驗的處境 / 情況。例如,在一些研究中訪問經驗喪親哀傷的人,他們表示「我自己的感覺讓我感到害怕」、「我擔心無法控制自己的憂慮和感受」、「情緒給我的生活帶來問題」、「好像大多數人都能夠比我更好地處理自己的生活」(Nam 2016)。經驗不幸的事件會帶來情緒反應,這是正常的,可是因害怕這些情緒而產生的第二層情緒反應 (secondary response) 令我們更加焦慮不安。害怕自己的情緒反應是我們另一個恐懼焦慮的來源。其實面對情緒,我們不用害怕,上帝創造我們,情緒是其中的一部分。面對壓力我們有情緒反應是很正常的,情緒透過身體產生反應,是一個信號,讓我們知道生活要調整,例如疲倦需要休息。
尋找人生的意義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維克多 ˙ 弗蘭克 (Victor Frankl)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倖存者,他出生於維也納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他的家人全部在納粹集中營中死去。他認為「苦難不再是苦難,當你找到當中的意義,例如:犧牲的意義」。基督徒在人生路上遇到困苦,可能是很大的打擊,叫我們的生活產生翻天覆地的轉變。如果你遇到很大的苦難,心裏很難過,藏著很大的內疚,背著沉重的懊悔,靠著上帝你會找到苦難當中的意義,到時候這些苦難不再是苦難,而是為你人生帶來獨特意義的經歷。
研究指出,盼望感和焦慮感有顯著的關係,盼望感越高,焦慮感越低,這個相反方向的關係只在有宗教信仰的組別出現 (DiPerro, Fite & Johnson-Motoyama 2018),換句話說,在沒有信仰的組別中,盼望感和焦慮感是沒有關係的。建基於與上帝的關係中所帶來的盼望感,能夠為我們 ( 朝聖者 ) 減低人生路上必然遇到的焦慮感,這份關係也能叫我們在朝聖路上不再是孤單一人。這份「葡萄樹和枝子」的堅固關係成為我們朝聖路上的重要資源和保障,讓「流淚谷」變成「泉源之地」,讓跟從上帝的人享受「秋雨之福」。
尋找人生意義,不是只坐著,什麼也不做地等待;也不是安裝一個軟件,按一個鍵,就有方法彈出來,然後跟著指令,就可以找到人生的意義。尋找人生意義是一個透過提問和拋棄舊的價值觀的過程 (Meaning can be searched through questioning and discarding old values),人生路上,我們常常檢視自己的決定、反思自己的經歷-過去的成功成為我們面對將來失敗的勇氣,過去的失去成為我們重新選擇人生方向的機會。
人生的意義是間接地尋找的,是全情投入生活的副產品 (Meaning must be pursued obliquely or as a byproduct of engagement)。全情投入生活的意思是,參與我們認為有意義的活動,透過參與這些活動,推動我們向前行,讓我們感受到也確認:我們的存在為身邊的人帶來意義。
「朝聖之旅」是苦難與恩典的相遇
朝聖路上遇到的困苦成為我們經歷上帝大能和恩典的機遇,每次經歷上帝的大能和恩典成為我們繼續走這個朝聖之旅的動力。朝聖之旅是一個個人的體驗旅程,過程中必然遇到困苦,可是「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 詩 30:5)。朝聖者擁抱所有的經歷,並不逃避;過程中也擁抱自己的獨特性,從上帝眼中看「我」的存在,「我」存在的意義在於連繫於上帝的關係,在這份安全的關係上,朝聖者全情投入生活,常作反思,勇於探索所有可能性。引用梁家麟院長在 2017 年 8 月「爾道自建」的分享 :「這是一個豐盛的生命,這豐盛就在基督耶穌裏,我們被這個『充滿萬有者』所充滿,充滿內在的力量、充足的包容和愛心」。我們是熱愛生命的朝聖者。
References: DiPierro, M., P. J. Fite, and M. Johnson-Motoyama. 2018. "The Role of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ope and Anxiety in a Sample of Latino Youth. Child & Youth Care Forum 47, no. 1 (February): 101-14. Mercer, C. 2015. "Finding Freedom Abroad: Working with Conservative Christian Students in Study Abroad Programs."Teaching Theology & Religion 18, no. 1 (January): 81-87. doi:10.1111/teth.12266 Morris, G. J., and T. McAdie. 2009. "Are Personality, Well-being and Death Anxiety Related to Religious A-liation? Mental Health, Religion & Culture 12, no. 2 (March): 115-20. Nam, I. 2016. "Suicide Bereavement and Complicated Grief: Experiential Avoidance as a Mediating Mechanism. Journal of Loss and Trauma 21, no. 4 (Jul/Aug): 325-34.
原載於《建道通訊》194期,2019年1月,頁6-10。
作者簡介
劉佩婷
輔導系副教授
Latest Articles
「牧範」與「硬淨」! / 梁國強
2024 年 11 月 1 日
【代院長的話】神學教育的生命迴響 / 高銘謙
2024 年 10 月 1 日
【屬靈導引】屬靈導引—一門失落的藝術 / 董智敏
2024 年 10 月 1 日
Highlights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