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rhard von Rad and Brevard S. Childs: The Th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Genesis 22 /Ko Ming-Him
Ko Ming-Him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describe, compare, and evaluate the theological interpretations of Genesis 22 offered by Gerhard von Rad and Brevard S. Childs. Von Rad applies a typ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He does not wish to stay in the romatic interpretation, but attempt to depict various theological linkages within recontextualizations. Childs applies canonical approach in investigating the subject matter of Genesis 22 as witnessing Jesus Christ. His interpretation is wider than that of von Rad because of his sensitivity of diversity within the canonical shape. As such, both interpretations have their merits and drawbacks that direct our attentions toward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Genesis 22.
撮要
本文嘗試描述、比較及批判馮拉德(Gerhard von Rad)與蔡爾茲(Brevard S. Childs)對創世記二十二章的神學詮釋。拉德運用的方法是預表詮釋 (typological interpretation),他深信創世記二十二章中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是由遠古的小故事(saga),經過不同時代的處境化(re-contextualization),最後被基督教納入成為正典。他不願停留在最遠古的小故事的浪漫主義的詮釋,而是為不同時代的處境建立歷時性的神學連結,並為這些不同層次的傳統注入基督向導的神學色彩。筆者認為他的詮釋很出色,能結合不同傳統層次的意思,在歷時性的向導上,注入不同指向基督的預表。這樣,亞伯拉罕進入一個被神棄絕的旅程,成為耶穌基督的預表。反之,筆者認為他的釋經未能充分處理經文的細節與原文的意思,而且也未能與舊約其他經文作互為文本的詮釋,這是他其中一點比較大的缺失。
蔡爾茲運用的方法是正典進路(canonical approach),他深信創世記二十二章的故事是見證耶穌基督作為重要主題(the subject matter)。他嘗試建立一個新舊約結合的正典架構,讓正典中不同的故事見證耶穌基督在正典形成的作為。因此,他比馮拉德的方法更為廣闊,更能納入正典當中不同多元的聲音,這是馮拉德的救恩歷史向度所未能處理的。蔡爾茲的正典架構能有效地解決一些新約對亞伯拉罕獻以撒故事的詮釋的一些時間不一致的問題(anachronism),卻在詮釋的細節與原文的處理上,與馮拉德一樣有比較大的缺失。
本文嘗試總結前人的神學詮釋,帶出作為一個聖經神學的詮釋者,如何在 詮釋經文時平衡神學的構想與釋經的紮實。
原載於《建道學刊》47期(2017年1月),頁 3-22。
作者簡介
高銘謙
副院長 (研究)
Latest Articles
「牧範」與「硬淨」! / 梁國強
2024 年 11 月 1 日
【代院長的話】神學教育的生命迴響 / 高銘謙
2024 年 10 月 1 日
【屬靈導引】屬靈導引—一門失落的藝術 / 董智敏
2024 年 10 月 1 日
Highlights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