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的話】所求於管家的是忠心 / 張慕皚

今天的人是追求成功的一代,讀書的,求好成續;就業的,求出人頭地;因此我們也就用一些成功的標準作為對人的衡量:學位、財富、地位和其他人可以擁有的。

一個追求成功的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香港有嬰兒爬行比賽,可憐的香港人,一出世就要投入競爭,學習爭勝。香港逐漸由精英教育制改為普及教育制,也就紓緩了這種競爭的情況。但經濟的繁榮卻帶來更多商塲上和職業上的競爭,讓兒女入名校、超時工作和爭取進修機會,都是為了更有效的競爭。

一個追求成功的社會,也是個缺乏人情味的社會。很多人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的失敗上。因為追求成功而帶來的惡性競爭,充份流露人性自私、醜陋的一面。多少謀財害命的案件,不就是由這種惡性競爭,為了出奇制勝而產生的?只求成功的心理,往往促使人放棄原則,以求達到目的。

這種追求成功的風氣,在教會圈子中亦一樣盛行。最明顯的例子要算所謂「成功神學」 (theology of prosperity),又稱財富與健康運動。他們深信藉着肯定的禱告方式,有病必得醫治,要財富就必得着。

為求佈道成功,有更可觀的果效,有人提倡用神蹟奇事作吸引,甚至低貶傳講福音的重要,以為用神蹟能更容易叫人信主,也更迅速叫人生命成長。因此這「即食」加上「成功」的追求,就叫年青的信徒不擇手段地追求「成績」。難怪近年來新時代運動的思潮入假香港時,教會不少年青人趨之若鶩。因這運動有一種教導人發掘潛能,提高工作效率的課程,聲稱能在短時間內,改變和提升人的生命。

在一個聚會中,一位信徒質間,為何教會沒有這類課程,以回應新時代運動在這方面的挑戰。我的答案是:教會二千年來一切的栽培性聚會和活動,豈不都是為了叫信徒生命成長,得豐盛生命?只不過神的方法是「栽種」和「灌溉」的方法,而不是「速遞」的方法。教會並不必要設計一些特別的課程回應這種所謂時代的需要。

在這追求一步登天,迅速成功的世代,教會的對策應是教導弟兄姊妹們校正人生追求的目標和價值觀。保羅的一句話應成為今天信徒和傳道人的座右銘:「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林前 4:2)。

信主之後,我們的身份不再是自己和自己一切的主人。主耶穌是我們一切的主人,我們只是祂百般恩賜的管家。管家要順服主人的吩咐,也要按主人的意思盡力而為;然後成敗在於主人,不在於管家。主人派我在甚麼崗位,我就在甚麼崗位上盡力,成績如何我都安然接受,因所求於管家的,不是成功而是忠心。

一個學生,按神給他的力量和時間,盡了他的所能,得了C等的成績,神已悦納了他,因他是忠心的學生。一個能力極高的學生,只費少許的力量,得了B+的成績,在神面前並不能稱為忠心的學生,蒙神悦納。

摩西未能成功地帶領以色列民進迦南,但神給他的評價極高:「以後以色列中再沒有興起先知像摩西的,他是耶和華面對面所認識的。」(申34:10)希伯來書稱他是在神的全家誠然盡忠的。(來3:5)

從現今社會的成功尺度衡量,在十字架上的主耶穌是失敗的;而擁有萬國和萬國的榮華的撒旦,卻是最成功的。跟隨撒旦的人,走成功的道路;跟隨基督的人,走十字架的道路。可惜今天走十字架道路的人不多。

原載於《建道通訊》97期,1994年9月,頁1。

作者簡介

張慕皚

前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