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DIM APTITUDE The Ancient Church Fathers and the Greek Grammar/Mateusz Oseka

The present paper treats of the aptitude of the Church Fathers for the Greek grammar which is analysed on the basis of explicit, grammatical comments dispersed in their works. The…

甘青地區第四次河湟事變(1928-1932年)對當地傳教事業的影響/吳劍麗

清朝以還,中國甘肅、青海地區爆發過三起回族叛變事件,被稱為回亂的溫床。民國十七年(1928年),回族馬仲英在甘肅河州起事,史稱第四次河湟事變。這場回亂歷時四年,波及的範圍從甘青地區延至新疆;不僅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社會民生,對西方差會一直艱苦經營的傳教事業,也帶來沈重打擊。…

兩個筵席、兩類關係—約翰福音的「離」與「合」/鄺成中

二章的筵席及十三章的筵席在約翰福音中均佔有重要的位置。二章的筵席是耶穌在地上所行的第一個神蹟,它標誌着耶穌地上傳道生活的開始,也展開了往後不同經文彼此間的緊密關係,亦同時開始了一個「聯合」關係的課題,這課題要在以後的四章及九章中得到進一步的延續與展現。…

從「受苦」看腓立比書抗衡羅馬/葉應霖

腓立比書是一封以「政治上的對抗」為題目的書信。藉賴「社會修辭評論」,筆者將驗證腓立比教會各類敵人的身份,並展示保羅的修辭策略,是如何透過建立另類的πολι´τευμα(政治實體),刻意對比以耶穌基督及羅馬帝王為首的兩個羣體,並以「受苦得平反」的神學思想,去詮釋教會的受苦遭遇。…

評估艾查之五旬宗詮釋學/廖炳堂

艾查提出文法歷史釋經方法乃五旬宗運動在四十年代起「福意派化」的產物,實質上損害了五旬宗及靈恩運動的本質。他借助後現代的後批判敍事詮釋學,倡儀一套可以真正合乎五旬宗運動身份和特色的聖經詮釋進路。…

潘霍華論戰爭對教會介入公共議題的啟迪/李文耀

本文有兩個要旨:(1)以戰爭作為切入點,探討潘霍華的倫理觀有何轉變和特色;(2)借助潘霍華的分析,思考教會應否及如何介入公共議題的問題。本文點出,潘霍華在不同的時期中對戰爭有不同的看法,然而在處理問題的進路上基本是沒有轉變的。…

評估侯活士的教會觀/黃宏達

本文是對侯活士的教會論評估,並借助新加爾文主義的普遍恩典觀和教會論。本文指出侯氏的盲點有四,分別是把教會代替了聖經;混淆了特殊恩典與普遍恩典;忽略「教會作為有機體」的向度及無法發展一種能支持改變社會和有關策略的神學。…

性革命中扭曲的本真性論理──從基督教創造論角度反思/洪子雲

本文嘗試探討現代社會的性文化於性革命影響下所帶來四方面的隱憂:(1)新的身心靈分割;(2)身體工具化;(3)疏離感;(4)家庭破碎瓦解。除了批評性革命表現着軟相對主義外,筆者亦論證性革命背後的關注是基於本真性論理,然而,當代文化中主觀主義及自我中心的轉向是扭曲了本真性的理念。…

從中華國內佈道會的事工探討民國基督教會的區域互動/郭偉聯

基督教作為一個傳播宗教 傳教活動是其擴展的重要手段。對民國的基督新教而言,中華國內佈道會(The Chinese Home Missionary……

尋索主的羊──約翰福音中的「整合」與「新里程」/鄺成中

約翰福音十章介紹了牧羊人與羊羣之間的關係的特點,本文會根據這些特點看三位人物:伯大尼的馬大、馬利亞,以及抹大拉的馬利亞。…

華北五旬節運動宣教先驅賁德新及其思想/葉先秦

本文擬探討賁德新這位早期在華北活動的挪威裔美籍宣教士生平及其思想。真耶穌教會創會三傑與賁氏均有往來,對這個萌芽於華北的華人獨立類五旬節教派有一定程度影響。…

北京家庭教會的發展模式及身分定位──守望教會、福音教會的個案研究/鄞穎翹

家庭教會在中國社會的地圖上原本是相對隱藏的,從「地下」的狀態到「浮出水面」,北京家庭教會經歷過一個轉型的歷程。在公開化和觀念演進的過程中,家庭教會漸次在公共領域中呈現出其身分位置,而領導層對教會宗教、政治及社會身分的體認,也同時塑造着會眾對教會身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