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的話】「聖潔」熱潮中的一點點提醒/張慕皚
近年來社會道德標準急劇下跌,特別在色情、暴力和家庭關係方面,實在淪落到令人震驚的地步,教會中有識之士都在謀求對策,尋求振興社會人士的道德水準,香港的一些宗派和教會也在大力推動聖潔運動、深盼這種運動能帶來教會内外的道德振興、在此提出幾點值得關注的事項:
(一)教會必先清理門戶,信徒在個人和家庭生活中若和教外人士一樣充滿不合神心意的敗德行為,則教會難以向社會大眾大聲疾呼,指貢獻眾惡。信徙的道德水準提升後,便能成為社會中的道德見証群體 ,在社會中產生光和鹽的作用
(二)不要重蹈昔日西方基要主義的覆轍,在聖潔的教導和實踐上過份強調消極的對付罪感,以致聖潔生活的追求停滯在「不吸煙」、「不喝酒」、「不跳舞」等問題的掙扎上。這樣的追求不能叫基督徒的生命有健康的成長,成聖的工夫變成痛苦的,叫人望而卻步:這不等於聖潔生活的操練不必要注意罪的對付,而是說,在成聖的過程中,要強調的是委身和積極學習熱心愛主。聖經中的聖潔觀包括了遠離眾惡和歸向神,而強調點應放在積極的「愛神」,而不是消極的「除罪」,專一的愛有分隔的能力。專一愛主,投入事奉的信徒,不容易陷入罪中。還有,當我們告訴年青人什麼是不可以做的,更應該指出什麼才是可以做的,同時又提供一些健康的另類選擇;例如,當我們要求年青人不接觸色情刊物和電形時,我們是否同時提供一些健康的刊物和娛樂可以滿足他們的需要。
(三)同時,今日的聖潔操練,也必提防墮入「積極思想」和「可能性思想」中,這些思想。與消極在眾中掙扎的基要主義比較,卻走進了另一極端,強調建立自尊和自我形像而忽視了罪的真實性,結果也是不完整的道德操練。
(四)另一方面,今天的靈恩運動中,有些人為了迅速得著生命的改變而強調「靈浸」的追球。以為有此經歷便立刻生活有改變,事奉更有能力:其至有的以為「靈浸」的證明是「方言」,因而為求得著生命和事奉的突破,便努力追求「方言」。這種成聖追求的錯謬,正反影今天即食文化對教會的影響,也就難怪不少信徒跑到新紀元運動去參加他們的人性潛能發掘班,可以在短短一個週末的課程得到生命的改變。
(五)聖經的聖潔觀有其深度也有其寬度。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神和達至神一樣的完全是聖潔追求的深度;聖潔追求的寬度則包括敬拜生活,個人道德,家庭生活、教會生活、社會見証、國際關係和環境/生態道德等層面(参考利未記十九、二十章)聖潔生活月不能限制於個人的屬靈操練,也不能只有社會關懷而没有敬拜和個人靈命的操練。
(六)在社會大眾中推行聖潔運動,必須結合福音的見証,才有可觀的成果,從立法上的爭取和教育上下功夫,成效是有的,例如威康,偉巴科斯 (William Wilberforce)在英國國會成功地爭取奴隸制度的廢除,還有衛斯理約翰為廢除奴隸制度,改善監獄情況和提倡教育所寫的材料和教導工作都是一些好的例子,但若要得到長遠和深入的社會改變,還須透過福音的廣傳改變人心,方能帶來徹底的生命改變和道德的提升。初期教會的福音運動,還有歷代的佈道家如懷特非、衛斯理約翰、芬尼、慕迪和葛培理等的佈道運動都帶來社會道德的普遍改善,歷代的一些復興運動,不但信主的人多,社會的罪惡也大大減少,這些都是值得深思和借鏡的歷史例証。
結語
當社會道德淪落,罪惡激增,人心傾向邪惡,必然招惹神的審判和刑罰,作為時代的金燈台,教會有責任起來改善社會的道德情況,但這工作必先從教會本身開始。信徒要先學習專一愛主,遠離罪惡,以光和鹽的身份投入社會,見証基督,多方面的社會行動,配合福音的廣傳,方能得到美好的果效。
原載於《建道通訊》111期,1998年4月,頁2-3。
作者簡介
張慕皚
前院長
Latest Articles
[電子書]困境與抉擇:「建道研究中心30週年誌慶」跨學科研討會論文集/廖炳堂、倪步曉主編
2025 年 1 月 2 日
一篇特稿:好好事奉主! / 梁國強
2025 年 1 月 1 日
「牧範」與「硬淨」! / 梁國強
2024 年 11 月 1 日
Highlights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