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家】從湮遠的歷史走過來 / 符碧珊
「謝謝你寄來的兩本精裝《拓荒南洋》……我更感謝主保守我在越戰及許多磨難中平安渡過,否則我祖、我父的事蹟永遠埋沒,無法為主作見證了!」
細細讀着盧光臨牧師從美國寄來的一紙謝咭,心裏竟是為他感到一分安慰。
盧牧師是梧州時期建道校友盧錫安的長子,他的祖父盧爵是越南光中堂的創會元老,對光中堂早期的購地建堂作了很多貢獻,到第二代的盧錫安,對華人宣道會在越南的創立同樣佔上重要一角,而第三代的盧光臨,從南越軍人到遷移美國成為牧師,照樣不忘服侍移居當地的越華同胞。
其實在整理盧錫安的資料時,曾猶豫着這位已變身建築商的校友是否算為宣教士?但再看越南華人宣教歷史的整幅圖畫,發覺盧家三代在每段發展軌跡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位置,總不能讓他們的見證經歷湮沒於歷史長河呢。
就是在書信往來之間認識了盧光臨牧師,看到他悼念妻子的文字剖白,深被打動的是這對夫妻的相知相遇。他的妻子原是堤岸華僑宣道會的女傳道,彼此早已是好同工,在越南政局的變遷中卻是各有一頁的人生歷程,多年後兩人竟奇妙地同在美國相逢,神如此配合他們一起走下半生的路。兩人婚後在羅省越華宣道會事奉,再南下開荒,於南加洲橙縣創辦了恩慈華人宣道會。
那曾作「紅娘」的堤岸華僑宣道會,正是因盧錫安借出一座樓房而創始,幾十年後他的兒媳是這樣延展越僑的福音工作,想起這段淵源就格外感到多一層的意義。
埋首於陳年檔案去尋找宣教校友的腳蹤,可以想像有多乏味,是每次發現手上零碎的資料居然真的連繫上生活足印,才精神一振又再奮力發掘線索。看到曾赴越南和印尼宣教的鄭科林牧師,返港後仍繼續開荒之旅,南丫島的福音工作就是他從大平村帶進來,我曾有數年深居南丫島,也到過大平村探訪老姊妹,看過早期福音堂的遺址,原來那就是我們宣教校友的建基,一下子對鄭科林的宣教故事就有了感覺。最近與友人到南丫島行山,走過大平村,還忍不住要叨點光,指着那小小的掛着十字架的屋子問對方,「你知道林馬堂(林馬,Lamma)是怎來的……」
然後又發現鄭牧師的父親是基督教海面傳道會的第一位會友鄭華勝,妹妹鄭從芳也在梧洲建道畢業,回到海面傳道會作女傳道,她曾牧養的一位小男孩後來亦到了長洲建道受裝備,就是曾在靈程路上幫助我的陳繼德老師,之後我又將他幫助我的一番說話建立另一位姊妹……還有還有,我們更在北宣聯絡上從芳的女兒,得她借出多幅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珍貴相片,本來以為多乏味的陳年資料,有了這些一層層的關係,有了這些懷舊相片,就一下子添了生活氣息叫人親近。
對我而言,撰寫早期的校友宣教故事,最大的感動不是他們如何在異地開荒吃苦火熱,而是有機會親身接觸他們的下一代,難忘與林證耶牧師的女兒慕雲的一席深談,父親是在南島征戰三十六年的宣教先鋒,寫過《蓬島闢荒記》的華人宣教故事,他給女兒的是怎樣的家庭生活呢?而莊澤之牧師的女兒德瑜師母,我們64班的校友,曾說過父親給她的影響,遠勝於在建道的四年學習。她退休之後仍每天從粉嶺到香港仔義務協助查經,又不辭路遠到印尼加里曼丹推動讀經運動。手上本來極少關於莊澤之牧師宣教工作的文字資料,是他的女兒流着他的血,見證了他一生的委身。
從湮遠的歷史走過來,那幾天在印尼參加中華國外佈道團八十周年慶典,更看到我們第一位宣教校友朱醒魂牧師的宣教生命,至今仍在子孫後代中汨汨穿流不息。
《拓荒南洋──二十至四十年代建道校友的宣教路》,這書雖說是記錄了早期的建道宣教歷史,但容讓我說,是裏面生命的承傳,叫這歷史多了一分血肉。
原載於《建道通訊》159期,2010年4月,第18-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