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見證】周慧心
「鼎為煉銀,爐為煉金,惟有耶和華熬煉人心。」(箴十七 3)可說是我在建道三年的 領受。於我而言,無論怎樣艱難的學科,怎樣困難的事奉,我總可以咬緊牙根,穩步穩妥地克服,惟獨當我面對自己內心深處,我感到恐懼和疑惑,我根本不敢面對和接受自己的膚淺、飄忽、自私、驕傲、幼稚、不可一世的性格,但神卻偏偏要在這裏開刀,因為祂知道我再不正視這些問題,就不會成長,將來在教會的事奉, 碰到的釘子就更多。被神磨煉和教導的過程確不好受,當中的煎熬和辛酸難以向旁人道明,但是當我一步一步讓砷改變時,我便領略到箇中的甘甜,體會神的同在和安慰。我並不敢說現在已經學足滿分, 只是我感覺到自己的成長和改變,畢竟成長的功課是需要用一生的功夫去學習的。
在三年的學習中,除了自己的改變外,我還對神有更多的認識。神不但是歷史的主,還是超越歷史的主;祂並不是宗教規條上的神,而是與人相遇的神;祂是豐富而無限,超過人-切的想像!在學生會或其他的事奉上,我更體會到神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類得完全,我實在不是好的領袖,也沒有領導才能,但神卻承托著我,讓我可以倚靠祂,並使我知道我何時軟弱,何時就剛強了。
在這裏,我要多謝每一位師長,從他們身上,我看到甚麼是謙卑服事,他們的生命成為我學習的榜樣。我特別要鳴謝三位影響我最深的老師(排名不分先後)。第一位是梁家麟博士,我很感謝他讓我知道學術與生命是結合,而不是分割的,而他經常掛在口邊的那句:"What is spiritual is intellectual, what is intellectual is spiritual.” 使我這個不太重視學術研究的人重新反省,讓我學習怎樣將學術和屬靈生命結合,而且每次上梁博士課,就儼如參加小型的培靈會,讓我對信仰、事奉有反省、思想的機會;第二位是邢福增博士,他的勤奮、對學術的執著,使我很感動,他對中國教會那份熱愛,處變不驚的從容,也是我學習的地方,當然最重要的是他給予deadline後的恩典,實在令我感激不盡,第三位是譚靜芝博士,他教導我甚麼是真正的敬拜,甚麼是主動的聆聽和參與,而敬拜最重要的目的,是要神當得應有的尊崇,並且與神相遇。事實上,建道每一位師長的教誨,都是金石良言,我必銘記於心,不敢忘記!
我也希望在此多謝我的學姐,朱秀蓮姑娘,學姐在我心目中,是美貌與智慧並重,很多時候她都給我不少幫助和鼓勵,在我無意中用言語得罪別人的時候,她總為我解圍,謝謝她!
當然,我不能不感謝與我共同生活了三年的碩三班同學,特別是:Jody 、偉娟 、揚眉、靜儀等,她們幫助我渡過最困難的日子,將我從失意的幽谷中拉上來。她們願意接納、包容和忍耐我的缺點,給予我很多寶貴的提醒,使我有空間去成長和改變 。
我很快要離開學院,進到教會,在一個新的環境事奉 神,我不懼怕在我面前的是荊棘滿途,困難重重的路,因為我知道我們所信的神,一定會與我同在,在我的右邊扶持我,我所懼怕的是我未能尊主為大,照自己的心意而不是照祂的心意而行;我也懼怕我的事奉,只是為了表現自我,滿足自己的慾望,而不是為了擴展神的國度,我更加懼怕忘記紳給我的召命!我仍然在發我的中國夢,雖然我還未很落實知道怎樣實現這個夢,但是我很希望神使用我這個卑微的僕人,在中國這塊海棠葉的領土上, 見鐙福音的大能 。
想到要離開建道,離開親愛的師長同學,心中難免依依,我們相聚時歡樂的日子、考試的日子、趕paper 的日子、憂傷的日子、痛苦的日子,都會成為我日後美麗的回憶。最後,用蘇軾的一首詞作結:「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無論我們日後分散到甚麼地方,我們必定能在主裏再相會!
原載於《建道通訊》116期,1999年7月,頁13。
Latest Articles
[電子書]困境與抉擇:「建道研究中心30週年誌慶」跨學科研討會論文集/廖炳堂、倪步曉主編
2025 年 1 月 2 日
一篇特稿:好好事奉主! / 梁國強
2025 年 1 月 1 日
「牧範」與「硬淨」! / 梁國強
2024 年 11 月 1 日
Highlights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