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週年專頁】百年院史撰寫略感/梁家麟博士
蒙張院長吩咐,承擔撰寫《建道神學院百年史》的任務。1996年開始籌備,搜集基本史料,進行口述歷史訪問。經過大約年多時間,1998年6月正式開筆撰寫初稿,10月完成後,隨即交院內外不同人士審訂補正,並作補充性的口述訪問,以求翔實準確。待初審完成後,再作修改及二審。預計全書可望於1999年1月殺青,6月出版,剛好趕上百年慶典。
一如所料,整個計劃最大的困難乃在於史料的缺乏。不要說1949年以前的檔案蕩然無存(僅有數封霍敦牧師遺給西差會的書信與文件),就是1978年以前學院的所有内部文件,諸如會議記錄與信函,亦只有零星的保存,全無采統可言。大概學院多次擴建,辦公室一遷再遷,在地方使用緊張的情況下,舊文件是首先可棄的東西。香港寸金尺土,教會存在這樣的現象,大抵是不會令人詫異的。我們只有現在,沒有過去。筆者在編輯《華人宣道會百年史》時,早對這個現象知之甚詳,因此,雖苦亦不以為苦,有時(特別是時間緊追時)倒為毋須大量翻閱檔案為幸,雖然我知道這樣的想法並不專業。
由於第一手文件缺乏,學院過去的出版物,包括道訊、歷屆畢業刊,及《播種人〉等,便成了主要的事實來源。它們的可靠程度是不用懷疑的,就是稍欠詳盡深入,且不易讓人了解其中發展過程。一些以上刊物未曾記述的事件,便得依靠個人的口述記億了。這為我提供了許多與前輩交談請益的機會。
有趣的是,學院保存了五十年代一套教師授課的手繕筆記,包括屬於劉福群牧師夫婦、謝友王牧師等的,這些都是同學在課堂上抄錄的,内容詳盡而又字體工整。倘若日後有機會,或可利用它們來從事神學教育史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改正忽視歷史毀滅史料的陋習,學院決定闢出一個房間,作為收藏資料的檔案室。但願日後在史料更為詳備後,可以供校內外人士借閱,從事參考研究工作。這個「侮改」總不會是太晚的。
翻開建道一頁頁過去,最令我感動的是不少人視學院為上帝對他們唯一的呼召,並且在此擺上自己一生。其中翟輔民牧師、趙柳塘牧師、劉福群牧師夫婦、羅聖愛女士、王雋一女士、謝真如女士、滕近輝牧師、丘育靈牧師、陳純華女士、陳愛鄰女士、費明儀女士、許兆先生等,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字,他們為這間在各方面條件都未如理想的神學院,擺上了超過二十年以上的時間(而少於二十年的,由於人數太多,這裡連提也不敢,恐怕一發不可收拾,顧此失彼)。沒有這些上帝僕人無私盡忠、鍥而不捨地奉奉自己,不要說學院無可能幾展到如今的規模,甚至早已為時代淘汰掉,也說不定。
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傳統的學院的一員,我深刻認識個人的有限,即使事奉年日再長、工作再努力,也不會對整個大傳統有壓倒性影響,歷史是由許多無名人物的事業所構成的。不過,我們總有自己可站的位置,並且在這個從過去到未來已屆百年的歷史傳遞中,扮演不容取代的承啟角色。我們不高舉個人,但也不輕看任何一位獻身者。我們都是身藏寶貝的瓦器。
原載於《建道通訊》114期,1999年1月,頁16。
Latest Articles
教會和新手牧者的期望落差 / 梁國強
2024 年 9 月 1 日
敘神敘人之爭:腓立比信徒的身份塑造與靈性追尋/葉應霖
2024 年 8 月 7 日
在德國歷史文化處境的神學發展—《當代德語神學:從認信教會到正義和平神學倫理》新書對談會
2024 年 6 月 21 日
Highlights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