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專欄】華人教會的屬靈弊端 / 梁家麟
最近有弟兄問我,任教與研究華人教會歷史與華人屬靈傳統這些年頭,能否總結一下,就我個人主觀的看法,華人教會最需要改變的情況是哪些。我反覆思想了好些時間,歸納出八個常見傾向,謹列於後,以就教於各識者。
一、常識神學與信仰淺薄化
華人教會是十九世紀奮興運動的產物。奮興運動一個特色,是將神學非歷史化與非神學化;復原主義 (restorationism) 與還原主義 (reductionism) 的神學方法,將基督敎還原成某些超時空的簡單信條。信仰基督教便等於接受這些簡明的信條,筆者稱之為「信仰金句化/格言化」。至若簡單信條如何適切複雜的現實人生?自芬尼 (Charles Finney) 開始,奮興家便採納簡單的神學方法:訴諸常識推理,就是用人間常識來演繹、補充信條間的空隙。他們把信仰片斷化,不要求搭建一個完整的、首尾相貫的神學系統,卻只就個別信條尋索可資自圓其說的常識解說,諸如有好結果便是試煉,無好結果便是試探;對得救的人是出於上帝的揀選,對滅亡的人則為人的自由抉擇等。他們不理會這些說法是否存在內在矛盾,能否通過邏輯或不同學說的測試。這種常識神學對華人教會影響極深,至今未嘗或歇。
二、脱離人生的神祕主義信仰
華人教會向來深受慕安德烈 (Andrew Murray) 與賓路易師母 (Jessie Penn-Lewis)等更正教神祕主義者影響,將信仰和現實人生分割。他們利用三元論的人觀合理化其觀點,把屬靈事物與人性及世界徹底對立起來;其與諾斯底主義唯一不同的地方,乃在於其有強烈的反智傾向。上帝與世界對立,上帝與人性對立,屬靈與屬世水火不相容。成為基督徒便等於宣告與現世一切兩斷,亦唯有在我們真箇與世界一刀兩斷,方能得著信仰。平情而論,這種神學思想曾協助華人教會在極其困難的環境下,仍得保存信仰與踐行使命;但它也為信徒及教會帶來深遠的弊端,諸如反社會和反文化的態度,無法協助信徒建立公共倫理與整全的人生觀等。這種神祕主義的出世信仰在近年已稍為歛跡,卻仍深植在多數華人信徒心中,旦遭遇危機,便重新冒出來,特別在對信仰不友善的政治環境中最為常見。
三、以預測代替參與的時代主義釋經
為了抗拒五旬節靈恩運動竊奪奮興運動的所有成果,二十世紀初不少奮興佈道家均接納時代主義的釋經方法,確定某些帶應許性的經文已與今天的教會無關。對他們而言,聖經是一本讖諱書,裡面刊載宇宙人生各樣大事的預言,以象徵或密碼的形式隱藏著,得由識者以某種解碼程式破譯出來;不過,與其說他們要努力破解聖經的密碼以預測未來的發展,不若說他們努力將聖經的字句附會已發生的事件,事後孔明。這種末世論與釋經方法的最大問題,是以置身事外的態度,檢驗或詮釋外在事件,藉以確定其符合他們對聖經預言的理解,聖經最大的作用是告訴我們「一切合該如此」(所謂proof-text),而非指引我們行動和企圖改變。他們有強烈的非歷史化傾向,缺乏對社會和文化承擔的態度,甚至容易產生幸災樂禍的心態。
四、奮興主義與泛情感化的信仰
奮興主義與自由主義同為十九世紀啟蒙運動的產物,同樣將信仰極端主觀化,訴諸個人經驗和感受。信仰的最大確據乃在於個人的內在驗證,靈驗、有效是真偽對錯的唯一判斷標準。這種泛情感化的傾向與前述神祕主義的反智傳統結合起來,便把信仰一切客觀理據(包括聖經在內)都顛覆了;所有理性與歷史的證據都是不足恃的,若無聖靈在人內心的啟迪,即使聖經亦不是聖經。靈恩運動者或神祕主義者慣將權威根據訴諸聖靈,聲言只有聖靈才能證明聖經是聖經;但在實踐上,這種所謂屬靈驗證很容易便淪為個人主觀驗證,惟有我感覺某說法是真理(特別是於我有關和有用的),它才取得真理的地位。如此,真理有待人的經驗來驗證,人才是真理的最後裁決者。
五、不甘於邊緣化的新社會福音
時移世易,自七十年代以後,年輕一代基督徒崛興,他們亟欲擺脫上一代的難民心態,亦不滿那種神祕主義式的難民神學,企圖參與社會與文化建設,由社會邊緣返回主流。但是,他們無法建立起為公眾認受的獨特議題和方案,只能附和別人的議題,他們大幅度竄改基督教,藉社會福音派的神學理路重新詮釋教義,以合理化他們湊合主流的行動。他們同樣採用還原主義的神學套路,將基督敎大幅壓縮還原為若干所謂「基督教精神」,如愛、公義等,然後便將這些稀疏籠統的「基督教精神」附會於任何世俗的社會理想與行動方案去。基督敎並無自己的議題或使命,一切由外在世界決定;最真實的信仰議題,是在教會以外的政治、社會、經濟等場景裡。
六、「追求卓越」與世俗人文主義
同樣在七十年代以後,華人教會逐漸與當代西方福音派神學接榫,企圖改正昔日屬靈屬世二分的觀點,從正面角度審視知識和經驗的價值,這當然是一個進步。然而,由於神學根子淺薄,加上常識主義與還原主義的作祟,他們很容易便把基督信仰與各種世俗知識嫁接起來。譬如說,沒有對教會本質深切反省,敎會增長學便與市場學沒有很大的分別;「追求卓越」的口號,驅使敎會走向世俗化與菁英主義。在實用主義掛帥的前題下,不少人主張泯除福音派與非福音派的神學界線,泯除天主教與更正教的界線,甚至容許新自由主義與世俗人文主義等思想偷運進教會,帶來許多信仰身分的危機。
七、從靈驗中得福的勝利主義神學
華人的宗教觀原來便強調靈驗因素,常識神學配合靈恩運動,將之發展成勝利主義的神學觀。他們強調信仰帶來各種現世好處,相信上帝的應許得在此生的物質生活中兌現。當然,勝利主義神學與華人向來存在的樂觀主義,對前景無限樂觀,對過去的錯誤盡量避而不談,報喜不報憂,對問題大而化之的心理有很密切的關係。無論如何,這種神學觀與前述神祕主義是各走極端的兩造,同樣是糾枉過正的結果。有關勝利主義的種種流弊,不少論著已有提及,這裡僅是追溯其歷史源頭。
八、從常識神學到附庸神學
前面提到,常識神學一直盤據華人教會歷百載而未歇。擺脫神祕中-主義的制肘後,常識神學大幅度與世俗知識認同;於是乎,聖經研究變成文學研究,教牧輔導心理學割,敎會行政成為工商管理的附庸,歷史與系統神學亦有泛政治化與泛社會化的傾向。正如中國人慣常以理論來合理化行動,先有行動後有理論,行動較理論優先一樣;神學最大的作用,乃是為各種學科提供信仰根據,藉以合理化與神聖化它們在教會裡的地位。神學不再是自主獨立的學科,一切皆得附驥在各世俗學科之後。
原載於《建道通訊》121期,2000年10月,頁4-5。
作者簡介
梁家麟
榮譽院長
Latest Articles
【代院長的話】神學教育的生命迴響 / 高銘謙
2024 年 10 月 1 日
建道通訊217期
2024 年 10 月 1 日
【屬靈導引】屬靈導引—一門失落的藝術 / 董智敏
2024 年 10 月 1 日
Highlights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