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專欄】靈修閱讀與學術研究 / 廖炳堂
對一個神學生來說,神學生涯給他的重大衝擊之一,就是改變了他以往閱讀聖經和屬靈書籍的方法。現代學術研究講求速讀、資料搜集、客觀分析、懷疑批判等等。以此方式去重新認識和整理信仰,不少神學生的經驗是在教義立場的思辯能力提高了,但對神活潑的同在的體會和經歷卻進步很慢,有些甚至覺得冷淡和倒退了。從屬靈閱讀的角度來看,原因可能是整合的問題:學術研究式閱讀取代了他以往靈修式閱讀(formative reading)的習慣,而不是為後者提供了紮實穩固的基礎。
從福音派靈修學的角度來看,學術研究和靈修閱讀各有不同的功用和目標,因此在處理文本(text)的方法和態度上都會有所不同,但二者不應對立,而是相輔相成。清教徒(Puritans)的建議是:學術研究是最基礎性的屬靈操練,靈修默想建基其上,但也是它必須的延伸,否則它便淪為「為學術而學術」。雖然實際上我們很少會單單採用純粹一種態度去閱讀,但作為兩種不同閱讀模式(mode),我們仍然可以區分二者特點如下:
學術研究的特點包括:1. 全面性對文本的掌握,包括全書内文大小論點,背景的研究(作者生平、信仰背景、成書原因等)和繼承前人研究的成果,因此閱讀的範圍愈廣愈好,偏重資料性的搜集,鼓勵速讀。2. 學術研究著重拓展新領域,因此會傾向將注意力放在富爭議性的地方。3. 懷疑和批判——特別有興趣審視作者的邏輯和理據,引用資料的來源和其它學者對他的評估等。4. 客觀——硏究者應盡量倒空自己的前設(pre-understanding)去閱讀,並把理解化為命題架構,成為客觀陳述。5. 嚴謹的觀察和分析——不論大小的觀點,都可以成為獨立研究的企劃,好處是巨細無遺、學術自由,弱點是枝葉繁茂,見木不見林(atomism),有時甚至會輕重不分。
靈修式閱讀的目標是當下直接的靈命造就,其特點包括:1. 焦點放在已知部分,爭議之處可暫時擱置。2. 以讀者為中心,鼓勵慢讀、停駐、反思和整理自己的生命,閱讀的數量並不太重要。3. 除分析外,也鼓勵聯想、記憶和想象,重點是主體的投入而不是倒空,從而可與文本產生對話。融人文本的視野之中。4. 強調領悟亮光,包括點滴的體會,多過對書本整全和系統的了解。5. 強調聖徒相通和共鳴(resonate understanding)多過分析性了解。
基於二者性質之差異,在認識神的過程上二者是不能相互代替、反而是相互補足的。對一個神學生的成長來說,實際的應用就是要學會如何善用學術的訓練來強化。而不是取代他靈修閱讀的生活。
原載於《建道通訊》114期,1999年1月,頁13。
作者簡介
廖炳堂
副院長(學術)
Latest Articles
[電子書]困境與抉擇:「建道研究中心30週年誌慶」跨學科研討會論文集/廖炳堂、倪步曉主編
2025 年 1 月 2 日
一篇特稿:好好事奉主! / 梁國強
2025 年 1 月 1 日
「牧範」與「硬淨」! / 梁國強
2024 年 11 月 1 日
Highlights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