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的話】寫給九十年代的事奉者 / 張慕皚院長
首先在此向應屆畢業同學們祝賀,願主加倍賜給你們屬天的能力和智慧,使你們在事奉的道路上成為多人的祝福,你們是九十年代的第一批畢業生,對今天香港教會和普世華人教會面對新時代的挑戰,你們肩負先鋒和開路者的責任。在此與你們分享個九十年代不能逆轉的趨勢及今天華人教會應有的回應。
兩大趨勢
第一個值得留意的時代趨勢,就是「全球化」的趨勢。交通的發達和資訊的突飛猛進,成為全球化的動力。John Naisbitt在《Megatrend 2000》一書中指出,在一九八九年乘坐飛機的人數高逾十億人。電視、電腦、電話三方面在功能上的結合,加上圖文傳真機的普遍化,將使整個地球縮小成為一條大村莊。
交通工具和資訊傳遞的發達,帶來了全球性的生活方式;全球性的語言(英文),全球性的經濟和全球性的政治。現今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在經濟和政治上閉關自守。一九九二年歐洲共市國家將廢除邊境的限制和稅關的阻隔,東歐國家推翻共產主義和蘇聯戈巴卓夫所推行的開放及重建,都使這全球化的運動加速步伐,而環保所引起的全球性關注,更叫全人類有同舟共濟患難與共的感受。
第二個值得重視的趨勢,是「內太空的探索」。廿世紀的前半部份,我們看見馬克斯的唯物主義、科學家的自然主義、自由神學派的世俗主義和哲學家的實存主義,叫人只追求克服大自然和外太空。物質的追求叫人類沉醉在肉體的享受和情慾的放縱之中。人類內心的空虚,到了極點,因此人類的注意力集中在內太空的探索上。精神科藥物、毒品、心理學、東方神祕主義、特異功能的研究、交鬼、撒旦敬拜,各種奇形怪状的異端邪教,還有最值得關注而又逐漸滲透整個西方文化的「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都不約而同地應運而生,各自努力於幫助人類「填補空虛」和「發掘潛能」,展開了內太空的一場爭奪戰。
以上兩種趨勢,我們認為不可逆轉,因為它們正應驗了聖經對末世的預言。全球化的運動,正附合了聖經對末世的政治和宗教統一的說法。在追求大同世界的美夢中,人類正熱切地期待著「敵基督」的出現。
另一方面末世人類心靈的空虛和無能,導致撒旦乘虛而入,在這追求神蹟奇事的世代中,大展奇能。基督預言這末世時代將有假基督和假先知的出現,而他們的特點在於「神蹟奇事」迷惑神的子民(可13:22)將來敵基督的出現,也是以「各樣的異能神蹟,和一切虛假的奇事」來迷惑人(帖後2:9;啟13:11-14)。
兩大回應
教會面對以上兩種趨勢,首先必須加強實踐聖經的「國度觀」。在「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中,基督徒不能把眼光局限於教會的四幅牆內,必須迅速響應主的呼召,舉目向田觀看(約4:35);而田地就是世界(太13:38),神國就是神的能力和旨意的彰顯,而神國擴展的器皿就是教會。作為神國的器皿,教會事奉的對象是全人、全家、全社會、全國和全世界,教會必須尋求神的旨意和能力在家庭、工作場合、學校、政治舞台、娛樂事業和大眾傳媒中彰顯。為達到這全面性和全球性的事奉,國度觀要求教會與教會之間的合作,宗派與宗派之間的合作,教會與機構之間的協調和合作更是急不容緩。根據巴列特(David Barrett)的研究,全球教會的收入,在增長的速度上漸漸落後於機構。他預測在主後二千年,全球教會的收入將增至八百億,而機構的收入則將增加到一千二百億。這數字,一方面顯示教會與機構之間的張力將加劇,另一方面亦顯示教會未能在這全球化的時代中,舉目看田,實踐國度的觀念。
教會、宗派和機構如能通力合作,充份利用傳媒和資訊傳遞的科技把福音傳遍全球,九十年代的機會比以往任何時代的機會更佳。九十年代的神學教育,必須在教會觀與國度觀上多下工夫。而準備投身機構事奉的神學生,必須鼓勵他們先在教會中事奉一段時間,而機構的同工亦不應以機構的事奉取代教會的生活和事奉。國度器皿之間的合作,有賴於他們在神學院中在觀念和神學思想上打好穩固的基礎。
至於征服人類内太空的趨勢,廿世紀的教會已在多方面作出了回應。五旬節運動、靈恩運動和第三波的「神蹟奇事」運動,都注重傳福音和追求聖靈大能在個人和教會身上的彰顯。這些運動帶來了迅速的教會增長和一定程度的教會更新,可惜在思想和實上卻帶來了不少的爭論。另外一種回應,乃從近代的心理學入手,強調自我主義(selfism),注重自我形象和自尊的建立,在教會圈子中流行著一些「可能性」和「積極性」思想(Positive and possibility thinking)。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和自尊的建立(self-esteem)成為西方教育上的重要課題。美國加州政府最近花了廿七萬美元和三年的時間,請了一批專家研究如何在學校中推行自尊和自我肯定;可惜同時很多美國人已開始看見這種教育的弊病。最大的問題,在於這種思想的灌輸與教育的本質相違。如果要求學生肯定自己的獨特和完美,同時又要他們學習改進是不可能的事。在教會中強調積極性的思想,則往往忽視了罪的嚴重性,帶來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一個人心空虚的世代,正顯示這是人類最需要福音,莊稼已熟的時候。教會必須在普世福音事工上更積極的投入,而聖靈能力的彰顯,在於敬虔生活的尋求。保羅在提摩太後書三章第五節中指出,末世教會失去能力,乃在於有敬虔的外貌,卻失了敬虔的實意(實意原文是能力之意)。表裡合一的敬虔,從神的角度看,這是聖重叫人重生得救後,不斷更新這生命,以活出基督的樣式;在人一方面,這是追求遵行神的旨意按真理而行的結果。禱告和宣講神的話語是聖經中和教會歷史中復興運動的動力,也是今日追求生命能力和教會復興的途徑。教會內在生命復興,必然帶來福音的廣傳和社會的改革,這是歷代復興運動的模式,也是今日這末世時代的人類尋求填補空虛,發掘潛能時,事奉者應該走的路線,其他的,都恐怕是危險的歧途。
在這充滿變亂的世代中,求主使用你們,親自教導你們行走正確的道路,面對時代的挑戰。
原載於《建道通訊》80期,1990年6月,頁1-2。
作者簡介
張慕皚
前院長
Latest Articles
教會和新手牧者的期望落差 / 梁國強
2024 年 9 月 1 日
敘神敘人之爭:腓立比信徒的身份塑造與靈性追尋/葉應霖
2024 年 8 月 7 日
在德國歷史文化處境的神學發展—《當代德語神學:從認信教會到正義和平神學倫理》新書對談會
2024 年 6 月 21 日
Highlights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