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與公義/郭鴻標
香港貧富懸殊現象十分嚴重,二○一○年申領綜援的人數是466,006人,入息中位數自一九九七年來於9,000至11,000元之間,家庭收入中位數自九七年來於18,000至19,000元之間。量度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達0.533,遠超過0.4的警戒線。[1]
當低收入家庭發現子女難以藉教育改變命運;當大學畢業生發現前途黯淡,工作基本上是合約制,結婚置業必需家人幫忙供首期;當不同界別的人缺乏生活的幸福感,他們自然產生怨氣,容易被政黨鼓動反對政府。
話說回頭,如果政府的政策不是向大財團傾斜,市民又怎會上街抗議呢?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樓價高企,一般市民要花大半生精力賺錢供樓,買的卻是「發水樓」,還要面對地產商採用不恰當的銷售手法。
政府並非對這些現象視若無睹,只是規管乏力。為甚麼規管乏力?原因是有關委員會的成員本身就代表地產集團的利益。現時香港的營商環境對於中小企相當不利,他們只能在大財團的蔭庇底下作點小買賣,難以達到平等的議價能力。可能大家會問為何他們不團結起來發聲呢?原來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有「市場的懲罰」這回事,如果誰不識趣,誰就要離場。[2] 所以,大家可以發現一些退休政府高官敢言論政,批判時弊,最重要的是他們現在按良知說話,不會受「市場的懲罰」的影響,只要自己能夠放開懷抱就不會有太多顧忌。
面對這種社會情況,基督徒應該如何自處呢?基督徒應該如何思考社會公義的課題呢?筆者想將問題帶進一個神學層次,提問究竟基督徒是否應該關心社會公義?筆者的立場是「應該」,基督徒應該培養獨立的批判思考,避免人云亦云的羊群心理。面對複雜的社會政治課題,我們未必能夠簡化地判斷誰是誰非,亦未必有更好的政策建議。那麼基督徒有甚麼可以貢獻呢?
筆者認為基督徒應該尋找聖經對公義的教導,本文集中從阿摩司書探討甚麼是社會問題背後的深層次矛盾?筆者對阿摩司書八章11節有深刻的感受:「主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必命饑荒降在地上。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這節經文提醒人經濟問題背後是人與上帝關係的問題。當人對上帝不公義,遠離創造和拯救的上帝(摩三1-2),就帶來社會的不公義:「你們這使公平變為茵蔯,將公義丟棄於地的。」(摩五7)。阿摩司書除了指責社會不公義;還指出解決的方向,就是回歸上帝:「耶和華向以色列家如此說,你們要尋求我,就必存活。」(摩五4)。阿摩司書展示一個遠象,就是盼望上帝的介入:「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摩五24)。願各位弟兄姊妹懂得回歸上帝,經歷內心的平靜,並且勇敢站穩立場,承認上帝的主權,阿們。
[1] 參周永新教授於2011年3月7日在香港基督教機構同工退修會演講提供的數據。
[2] 參林本利博士於2011年3月12日在基督徒專業人才服務機構職場神學小組分享的內容。
原載於《宣訊》136期,2011年4月,頁2。
[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
郭鴻標
副院長 (行政)
Latest Articles
【代院長的話】神學教育的生命迴響 / 高銘謙
2024 年 10 月 1 日
建道通訊217期
2024 年 10 月 1 日
【屬靈導引】屬靈導引—一門失落的藝術 / 董智敏
2024 年 10 月 1 日
Highlights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