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挑戰/張雲開

在美國念研究所的時候認識了一位基督徒校園團契的戶外傳教士(open-air evangelism specialist)Cliff Knechtle。起初覺得他的職銜很奇怪,但聽過他解釋和參與過他一次露天佈道聚會之後,便茅塞頓開。

其實「戶外」、「戶內」在客觀上並不是個地點問題,而是個市場問題。在戶外不但人種品流複雜,對事物的見解更是多元紛亂,戶外的聲音嘈雜,正反映出戶外是個公眾意見市場的特質。Cliff在美國各大學作巡迴的戶外露天佈道,意味著福音宣講的工作不能單在教會這個「專利市場」中進行,而必須恆常地進入一個多元化的市場,將福音的真道當面地展示世人眼前。這個多元化的市場可能是你的家庭,可能是你的朋輩圈子,亦可能就在附近的一個繁囂街角,更可能是互聯網上的社交網頁或個人部落格。打從第一天開始,基督的信仰就沒有專利保障。使徒的見解會被人嗤之以鼻,他們的身體亦可能遭受無理的攻擊,每一個在公眾場合宣講的機會都有可能演變成殉道的前奏。

西方的神學家普遍認為目前的西方社會已進入所謂「後基督化」時期,但若果「後基督化」是指基督教被邊緣化的話,這也沒甚可哀慟的。教會自出生至以後數百年都活在被邊緣化的狀態中,卻不見得失了活力,反而更積極進取,因為知道這個屬靈公眾市場不是手到拿來的。從第一天起,人心就是一個個攻取回來的。華人信徒在這方面的經驗和西方稍有不同。即使教會對社會建設上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第三世界過去多的是西方的附屬或殖民地),但在文化上扎根總是不深,在香港更是如此。但這也是早期教會在羅馬帝國中的寫照。文化多元和宗教多元在羅馬帝國是鐵一般的事實。基督教要生存,要擴展,要得人如得魚,就得想辦法,去拼命,去犧牲。保羅很深刻地意會到這一點,所以他勸勉提摩太「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因為時候將到,人必厭煩純正的道理,耳朵發癢,就隨從自己的情慾,增添好些師傅,並且掩耳不聽真道,偏向荒渺的言語。」(提後四2-4)。

華人教會大多數時間都在「不得時」底下,進行她的宣講工作。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本地傳福音工作經驗該比西方社會來得好,來得強,但事情卻不見得一定必然。經驗告訴我們,競爭能挑起鬥心,令個人或群體更積極,更進取,但同時競爭也會使人惶恐,令人變得情願抱殘守缺,而不願冒險突破。當保羅說:「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西一28),正是表現出他在當時羅馬文化宗教和思想多元的挑戰底下那種進取形的心態和策略性的作法。如果商場和戰場有共通之處,這必然是兩者都講求「佔有」。所以保羅說:「我們爭戰的兵器本不是屬血氣的,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堅固的營壘,將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林後十4-5)。人的積極和進取,策略和謀算,都源於對上帝的信任和委身,以及向上帝的問責。

今天香港教會所面對的挑戰亦一如上述。在多元競爭的環境下,局勢上我們沒有多少選擇的空間,一就是進,一就是守。但在戰術運用,在策略思維上,我們要決定前進,才真是海闊天空。仗賴著我們對上帝的信心和忠心,運用上帝所賜予的智慧及耐力,把我們福音對象的心意一個個奪回。十多年前一個美邦證券公司的廣告這樣說:「We make money the old-fashioned way: We earn it.」(我們賺得金錢的古老方法是去掙取它。)我們也可以說:「We win souls the old-fashioned way: We earn them.」(我們贏取靈魂的古老方法是去掙取它。)

原載於《宣訊》116期,2009年8月,頁2。

[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

張雲開

聖經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