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學刊39期
2013 年 1 月 1 日
兩個筵席、兩類關係—約翰福音的「離」與「合」/鄺成中
二章的筵席及十三章的筵席在約翰福音中均佔有重要的位置。二章的筵席是耶穌在地上所行的第一個神蹟,它標誌着耶穌地上傳道生活的開始,也展開了往後不同經文彼此間的緊密關係,亦同時開始了一個「聯合」關係的課題,這課題要在以後的四章及九章中得到進一步的延續與展現。
2013 年 1 月 1 日
從「受苦」看腓立比書抗衡羅馬/葉應霖
腓立比書是一封以「政治上的對抗」為題目的書信。藉賴「社會修辭評論」,筆者將驗證腓立比教會各類敵人的身份,並展示保羅的修辭策略,是如何透過建立另類的πολι´τευμα(政治實體),刻意對比以耶穌基督及羅馬帝王為首的兩個羣體,並以「受苦得平反」的神學思想,去詮釋教會的受苦遭遇。
2013 年 1 月 1 日
評估艾查之五旬宗詮釋學/廖炳堂
艾查提出文法歷史釋經方法乃五旬宗運動在四十年代起「福意派化」的產物,實質上損害了五旬宗及靈恩運動的本質。他借助後現代的後批判敍事詮釋學,倡儀一套可以真正合乎五旬宗運動身份和特色的聖經詮釋進路。
2013 年 1 月 1 日
潘霍華論戰爭對教會介入公共議題的啟迪/李文耀
本文有兩個要旨:(1)以戰爭作為切入點,探討潘霍華的倫理觀有何轉變和特色;(2)借助潘霍華的分析,思考教會應否及如何介入公共議題的問題。本文點出,潘霍華在不同的時期中對戰爭有不同的看法,然而在處理問題的進路上基本是沒有轉變的。
2013 年 1 月 1 日
評估侯活士的教會觀/黃宏達
本文是對侯活士的教會論評估,並借助新加爾文主義的普遍恩典觀和教會論。本文指出侯氏的盲點有四,分別是把教會代替了聖經;混淆了特殊恩典與普遍恩典;忽略「教會作為有機體」的向度及無法發展一種能支持改變社會和有關策略的神學。
2013 年 1 月 1 日
性革命中扭曲的本真性論理──從基督教創造論角度反思/洪子雲
本文嘗試探討現代社會的性文化於性革命影響下所帶來四方面的隱憂:(1)新的身心靈分割;(2)身體工具化;(3)疏離感;(4)家庭破碎瓦解。除了批評性革命表現着軟相對主義外,筆者亦論證性革命背後的關注是基於本真性論理,然而,當代文化中主觀主義及自我中心的轉向是扭曲了本真性的理念。
2013 年 1 月 1 日
從中華國內佈道會的事工探討民國基督教會的區域互動/郭偉聯
基督教作為一個傳播宗教 傳教活動是其擴展的重要手段。對民國的基督新教而言,中華國內佈道會(The Chinese Home Missionary Society,本文簡稱「佈道會」)便是當時牽動不同地域互動的佈道組織。它成立於1918年,並一直於國內的偏遠區域如雲南、黑龍江及內蒙古進行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