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宣教精神的承傳 / 滕張佳音

建道神學院由宣教士創立及歷任早期院長(高樂弼、翟輔民、劉福羣),學院徽號傳承宣道會「四重福音」(十字架、洗濯盆、油瓶及冠冕)的完備基督信仰,進而濃縮成「十架與冠冕」,[1] 並且強調「開荒、吃苦、火熱」的宣教精神。

這些宣教士中,筆者特別欣賞翟輔民牧師(R. A. Jaffray)。他願意放棄承繼父親在加拿大的報業,帶着自幼多病的身軀,憑信心於1897年(24歲)來到中國,獻身中華47年。1900年中國爆發義和團之亂後,他仍願意兩度留守、出任院長(1902至1904年、1912至1917年),期間還努力發展文字宣教,創辦了「宣道書局」(今香港宣道出版社)和《聖經報》,積極以文載道。

1899年在廣西梧州協助高樂弼醫生創辦建道書院(後稱聖經學院、神學院)的前一年,翟牧師由廣西西陲進入法屬殖民地安南(今越南)以了解宣教需要,後多次考察,1929年3月成立中國教會首個向海外宣教的差會「南洋佈道團」(後改稱「中華國外佈道團」Chinese Foreign Missionary Union)。他親自帶領學生拓荒南洋,差派畢業生(朱醒魂、鄭科林、韋郁良、黃植生、林證耶、練光臨等人)前往荷屬東印度羣島、婆羅洲和越南等地,向當地華人和土人宣教,堪稱推動華人跨地域、跨文化、福音出中華的先驅![2]

本院創校117年,正是踏着這些宣教先賢的肩膀上走過來的,歷屆畢業生亦有不少跟隨他們佳美的腳蹤。自1951年遷至香港(至今65年),[3]共有2,465 位(平均每年37.9 位)全時間課程的畢業生,[4] 當中265人成了宣教士,即佔全時間課程畢業生的10.8%(平均每年有4.1位畢業生成為宣教士)。裏面男生108位(40.8%)、女生157位(59.2%);合共165位(62.3%)在自由地區工作,100位(37.7%)在創啓地區用織帳棚方式(帶職/雙職)服侍。學院自1977年成立差傳系(1986年易名為宣教系、2006年正名為跨越文化研究系),全時間主修此系的有169位畢業生,顯示此系成立前後、亦有96位從不同學系的校友也至終踏上宣教路,可見這不單是一個學系的努力,也是建道神學院整體的特色![5]

為裝備更多學生成為宣教信徒領袖、宣教牧者、宣教動員者、宣教教育者、長期宣教士等,跨越文化研究系設有全時間及兼讀的證書(Cert-ICS)、文憑(Dip-ICS)、學士(BTh-ICS)及碩士(MCS-ICS、MDiv-ICS)等課程,鼓勵有志宣教的信徒接受裝備。[6] 除課堂教育,還有暑期海外跨文化工場實習(全時間學生8周、兼讀學生4周),甚至全時間碩士生在學兩年後、可以申請多一學年(九個月)作海外短期宣教,深入前線生活、體驗文化衝擊、緊密與人同工、向宣教士學習、認真考慮畢業後長期宣教。

本院校本部學生自發組織的「學生佈道團」自1914年成立,至今102年,每周有全院性外展佈道的操練;自1993年每年全院性有「宣教周」;自2001年每年有兩次「宣教成長營」,運用Cross-Cultural Adaptability Inventory(CCAI)以處理同學們跨越文化適應與成長;自1979年本系全時間學生自發組成「宣教團契」、2001年本系校友組成「宣教學會」(ABS Society for Missions, ABSSFM)、2008年本系部分時間學生組成「宣教團契」(兼讀),隔周至每季聚會祈禱、分享交流、彼此激勵。這些非學分活動,為的是營造氛圍,務使宣教火種不至在數年神學生繁忙的日程中熄滅。

宣教精神、薪火相傳、再續百年、直至主臨!祈求耶和華軍隊的元帥繼續領導、呼召、培育、打發精兵、遍佈全地、收祂的莊稼!

 

註釋:
[1] William C. Newbern. The Cross and the Crown: My view of the Alliance Bible Seminary. Hong Kong: The Alliance Press, 1973.
[2]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翟牧師一家正在菲律賓度假,他放棄了跟隨美僑撤退回國的機會,直接返回印尼與眾宣教同工共渡時艱。翌年被捕,輾轉被關在不同的日軍集中營受苦,至1945年7月29日晚病逝於印尼集中營,終年72歲。
[3] 院校在梧州時期共52年的學生數據資料已經不詳。
[4] 不含兼讀的普通話課程畢業生。
[5] 另有39位校友作宣教機構同工(其中有12位曾做宣教士,故算入265位宣教士校友數目中)。
[6] 2001至2016年另有103位兼讀主修宣教系 / 跨越文化研究系的畢業生。

原載於《建道通訊》185期,2016年10月,頁20。

作者簡介

滕張佳音

前跨越文化研究部副教授(已榮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