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專欄】愛心接待——屬靈操練的課題 / 蕭柔婕

愛心接待(hospitality)雖然是屬靈操練的多元課題之一,但許多有關屬靈操練的書籍,卻未曾提及。

創世記十八章記載,阿伯拉罕和撒拉在一個酷熱的天氣下,禮待了三位客人。原來,這些客人竟然是三位天使,更帶來他們將高齡得子的應許喜訊。希伯來書的作者在十三章2節作出呼應:「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耶穌在路加福音十四章12至14節,教導人設宴請客時,要請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因為他們無力報答。但到義人復活時,設筵請客的人要得著主的報答。耶穌進而在路加福音十四章15至24節,說出家主的大筵席須邀請一切社會邊緣人士,除了那些拒絕的人,無人不被邀請。神既邀請所有人參加福音的筵席,我們也當慷慨禮待不能回報的人。馬太福音二十五章31至46節,耶穌以綿羊和山羊的比喻,說明我們對人的愛心接待,就是做在主身上,我們對人無情,也是對主冷酷。

愛心接待他人的原動力,是來自神對我們無條件的救贖和接納。上帝提供豐盛的慈愛和憐憫,給予人類寬闊的空間獲得愛和接納。耶穌在世生活,顯出祂歡迎每一個人就近祂。祂不但欣然接納思想較簡單的門徒,具羊群心態的群眾,更向有病的,殘障的,犯罪的,受壓迫的人,發出仁慈的呼喚和禮待。耶穌給予他人寬敞的空間去被愛和成長。保羅的書信更揭示了一個天國開放包容的奧祕,就是神竟以廣闊的胸懷,歡迎接納被猶太人摒棄鄙視的外邦人,進入神的恩典和應許。

盧雲為「愛心接待」定下一個廣義的解釋:「為他人創造一個自由空間,讓他可安然進入,成為朋友面非敵人,愛心接待不是去改變他人,乃是提供空間,讓他人得以改變和成長。」[1]蒲爾進把「愛心接待」定義為「愛心接待包含提供一個空間,去歡迎別人;除非你發出友善的邀請,否則他人不會坦然進入。」[2]接待是持歡喜快樂,開放尊重的態度,慷慨地從心裡接納別人進入自己的地方;讓對方能自由地領受他所需要的休憩,飽足,方向,導引。款待的人是出自愛心,全情為對方的好處著想,也樂意獻上原屬自己的地方,包括住所、時間和內心空間。愛心接待不存在自我的滿足,或把自我意念強加於對方,或刻意改造他人,更不會讓愛心行動成為操控霸佔對方的手段。

在與人相處的過程裡,現代人容易以自己為出發點,不但不謙虛聆聽,不尊重對方,為對方留空間地步,更堅持自己的意見觀點,把觀點強加於人,以自我的膨脹侵佔別人的空間,甚至以出於自私的愛和關懷,成為操控,佔有對方的手段。在家庭,社會及教會裡,都會遇見這類的現象,反映了聖經裡愛心接待美德的失落。

愛心接待這屬靈操練,對父母,教師,傳道者,關顧工作者,及在上位者尤為重要,重尋愛心接待的美德,源自我們發現主對每人的無限憐憫和豐盛慈愛,我們要效法基督的欣然開放,懂得無條件接納別人,不會抱有得到任何回報的期望,及甘心提供自由空間,讓別人能被愛,被接納,令他人的生命得以自然成長。聖本篤修院指引提及:「要歡迎所有進入修院的客人像歡迎基督一樣,因他將會說『我是客旅,你們留住我。』」[3]家庭、學校、社區、工作環境、教會等,都是我們接待客旅的真實場景。

今天,誰是你的客人,你又如何款待他呢?

註:
[1] Henri Nouwen, Reaching Out: The Three Movements of the Spiritual Life (New York: Image Books, 1986), 71.
[2] Christine D. Pohl, Making Room, Recovering Hospitality as a Christian Tradition (Grand Rapids: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39.
[3] St Benedict, The Rule of St Benedict, trans. Anthony C. Meisel and M. L. Mastro (New。York: Image Books, 1 975), 89.

原載於《建道通訊》138期,2005年1月,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