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人,係我!】非洲宣教的日子 訪蕭聯生牧師、蕭湯淼芸師母 / 採寫:林智研

蕭聯生牧師、蕭湯淼芸師母皆在1982年畢業於建道。訪談中兩位分享的不是宏大的宣教神學思想,更沒提三十年來在宣教工場帶了幾多人信主。兩位一直以和藹的眼神、親切的微笑以及平靜的心情去細說神的恩典!

對宣教的定義,蕭牧師很簡單地回答:「就是傳福音,但我們在海外,要跨文化。」筆者卻很想知道三十多年前一對宣教士夫婦帶着兩歲半的女兒怎樣被神呼召而踏上宣教路;多年來一家三口如何適應非洲生活?特別是小孩子如何適應呢?

蕭牧師和蕭師母異口同聲地回答:「全是恩典!」這恩典,是神帶領他們克服一次又一次在異地跨文化宣教中碰到的種種困難。

師母記得當預備飛往非洲迦納前,本來為女兒(當時未夠三歲)準備了八對鞋子和一些衣物。可是抵達後發現這箱行李被當地人偷去了!當時難免很傷心──「我這樣愛你們(迦納人),但你們竟偷了我女兒的東西!」接着她切切地禱告,很快神安慰她說:「他們偷你的東西是因為極之缺乏,他們只是以為妳比較豐富……」師母聽了就不再傷心,而且重新得力!

又有一次,幾歲大的女兒(Sky)患上瘧疾,於是把從香港帶來的西藥給她餵了,誰知情況更差。看見女兒呆呆滯滯很是擔心,不知如何解決。感恩在短時間內遇到一位從香港來的西醫,教他們幫女兒灌水,減低西藥在小孩體內的效力,就這樣Sky便恢復健康。

問及蕭牧師和蕭師母如何被神感動而決定往非洲迦納宣教?蕭牧師告訴筆者說:「原本我們想去馬達加斯加,但神卻把我們帶到迦納。」

非洲人給香港人的印象往往是「懶」。蕭牧師說,當地人很不喜歡被批評「懶惰」,相反,他們很喜歡被人稱讚勤力!勤力亦是宣教士的必要條件和素質!不要因為異國的生活節奏慢,就連累自己也變得懶散。要堅持一生之計在於勤!

這對宣教士夫婦辦妥香港的事務後,便返回非洲迦納,繼續努力做跨文化宣教和培訓的工作,繼續「跨越界限,延展天國」。[1]

後記

有人問宣教士:「你會用甚麼東西來形容自己去配合宣教工場?」蕭牧師用了「工具箱」來形容自己。一下子要完成甚麼工程,就拿出甚麼工具去服侍和解決。例如蕭牧師會親身與工人興建校舍。他主修差傳系,主要是對外工作。

蕭師母則用了「焗爐」來形容自己。女兒Sky年幼的時候,師母會陪她在家中焗蛋糕,製作美點,等待父親辛勞工作後回家品嚐。師母笑言,就是這樣在家中訓練做餅,於是也能成為學校的家政老師!蕭師母在建道主修基督教教育,除了給宣教工場的學校貢獻所學,更能在家裏用正確的價值觀和正能量培育女兒。雖然物質資源匱乏,但女兒的成長歷程中從未缺乏愛!

今天女兒已長大,並回港組織家庭。蕭牧師和蕭師母這宣教士家庭異口同聲地說:「這三十多年在非洲迦納的宣教歷程,的確遇上很多艱辛和不適應,但回首仍然全是恩典!」

 

註釋:
[1] 「跨越界限,延展天國」是建道神學院2016至2017年度的年題,同時慶祝「跨越文化研究系」成立四十周年。

原載於《建道通訊》187期,2017年4月,頁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