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載建道情,二百年上帝恩」──五個校友澳門服侍之旅/陳耀鵬

四十年前,1977年建道神學院十三位同學到澳門旅行,慶祝畢業。 四十年後,其中一位同學已息勞歸主,其他分散在美國,加拿大,台灣,東馬及泰國,但當中五位(呂焯安、陳耀鵬、何啟明、郭奕宏和陳一華)仍在香港事奉,前四位更被神帶領在母院服侍。為慶祝畢業四十年及感謝神過往合共二百年在我們身上的恩典,在今年三月十一至十三日,星期六至一,我們五人舊地重遊,再臨濠江。 我覺得此行有七個作用:

服侍肢體

去年已開始與澳門一些教會牧長聯絡,得到宣教會工場主任吳金煌牧師,宣道堂主任藍中港牧師與澳門基督教聯會主席黎允武牧師的安排,以致我們一行 五人可以在星期六及日合共主領十五場講座及八堂崇拜,參加人數總共應超過一千五百人次,希望能夠對澳門的教牧同工,教會領袖與信徒群體帶來一點幫助。

推介建道

星期六早上,我們坐七時半的噴射飛航九時便到達澳門教會。 在未開始分組講座前,回應黎牧師的歡迎辭時,我除了多謝在座來自二十九間教會近九十位參加者的支持外亦抓緊機會推廣建道,介紹課程及能提供給澳門各教會不同的服務,例如爾道自建、網上課程及退修中心等。 澳門教會與校友在這行程後給予建道的奉獻與我們的講員舟車費,全數撥入建道經常費。 

認識教會

從同工得知澳門有八十多間教會,而澳門六十萬人口中,基督徒人口不到百分之一,只有五千多人! 天主教徒有一萬多人,合共兩者的基督徒可能不及人口的百分之三。 基督教八十多間教會中,有一半的崇拜人數不及五十人! 新一代青少年對教會提供的服侍越來越覺得不太吸引。當社會更富裕生活更安定時,離婚率亦越高,教會的發展亦越來越艱難! 澳門雖然是馬禮遜二百多年前的落腳地,但仍然是一塊福音硬土﹗

關懷校友

建道在澳門有超過二十多位校友,六十年代到剛剛畢業都有。 我們在星期六下午特別安排了一個校友聚會,與校友見面交談,出席的校友合共九位我們有美好的交通。 當中有在七十年代已開始服侍澳門教會的,幾十年如一日,有校友特別對內地與越南的勞工有負擔,有校友專職培訓,有校友從歐洲宣教到澳門,在細小的教會忠心牧養,亦有在澳門土生土長的校友經過在建道的訓練及香港的教會經驗後,再植根澳門,服侍母會。他們每一個的故事都深深感動我,而我亦為他們獻上祝福。 

慶祝畢業

雖然十三位四十年前畢業的同學今日各散東西,甚至有人已離世,但有四位能夠在退休之前,「登六」之後在母院成為同工,實在難得。 這次更能一同花兩日時間自付船費與酒店費用,去參與這澳門服侍之旅,懷念當年在建道四載同窗學習之經歷,實屬可貴。還記得那時我們讀神學除了不用交學費之餘,更領受了很多師長的恩情,現在能夠回饋母院,是我們的榮幸。

探索澳門

星期日及星期一早上我六時半便從所住的酒店出外,在新橋區與荷蘭園區晨運,兩日經過的地方包括鏡湖醫院,消防博物館,嘉路米耶形地(三盞燈),紅街市,二龍喉公園。 星期一更得藍中港牧師親自開車,載我們到松山燈塔與砲塔、澳門大學,亦入內地橫琴一遊,看看這自貿區,途中及在多次的閒談中知道澳門很多民生、文化、社會、政治、教會狀況,令我們得益不淺。 

刺激經濟

澳門最近經濟起飛,澳門永久居民每年被派九千元,老人家亦享全民退保,每人每月最少有三千八百元,十一間大專院校提供近百分之九十的澳門青年讀大學的機會,而學費每年亦只是二萬元左右。失業率約百分之一點七,近乎全民就業,青年人兼職收入也不錯,生活無憂,大學生暑假遊學團,只需付三千元,便可得政府資助到英國各校。包括劍橋等觀摩體驗。政府亦不斷填海建屋,解決樓價高漲的問題,所以澳門的經濟應該不用我們幾個人去刺激,但濠江的牛肉乾、蛋捲、杏仁餅仍然是我們在氹仔官也街選購的手信,不過我最開心的是在紅街市附近的間餅店買到出名的金錢餅,是我太太找了很久都找不到的懷舊食物…。 整體而言,澳門之行,收穫甚豐,多謝代禱。

原載於《建道通訊》188期,2017年7月,頁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