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閩南教會研究

/黃彩蓮

鄉黨地域教會是華人教會一個重要形態。香港現時有操潮州話、客家語、閩南語及福州語等方言的教會。本書作者是閩南人,本於一份濃厚的鄉情,遂立志研究香港閩南教會的發展,花了一年時間四出訪談及翻爬史料,終於把全港十二所閩南教會的歷史勾勒出來。本書不限於線性及因果性的單一框架,而著重多元的考掘,先探尋閩南人的背景,追查閩南信徒的歷史遷移及香港閩南教會的根源,繼而挖掘教會傳統的發展,以及本土身分的特色,最後總結經驗,鼓勵教會探尋未來可發展的空間。

出版資料
日期:2005年10月
頁數:332頁
定價:HK$110

「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叢書」序

梁序

李序

蕭序

自序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閩南人的源流

一、福建省簡介

二、閩南人及閩南方言

三、閩南人的遷移

(一)遷入東南亞

(二)遷入台灣

(三)遷入澳門

(四)遷入香港

第三章.香港閩南信徒的源流

一、中國閩南教會簡要史述

(一)差會開荒期

(二)閩南教會合一期

(三)宋尚節奮興佈道期

(四)廈門淪陷、抗日戰爭期

二、東南亞閩南教會簡要史述

(一)差會開荒期

(二)宋尚節奮興佈道期

(三)抗日戰爭期

第四章.香港閩南教會歷史(1938-2003年) 

一、立堂年份:1938-1948年 

(一)教會成立的時代背景 

(二)第一所:中華基督教會香港閩南堂(1938) 

(三)第二所:九龍閩南中華基督教會(1938) 

(四)小結 

二、立堂年份:1949-1965年 

(一)教會成立的時代背景 

(二)第三所:中華基督教會香港閩南堂香港仔堂(1950) 

(三)第四所:中華基督教閩南三一堂(1954) 

(四)第五所:中華基督教會香港閩南堂北角堂(1958) 

(五)第六所:中華基督教福音堂(1964) 

(六)小結 

三、立堂年份:1966年後 

(一)教會成立的時代背景 

(二)第七所:基督教會迦密堂(1968) 

(三)第八所:基督教會迦密堂西環堂(1968) 

(四)第九所:香港基督教閩南真理堂(1968) 

(五)第十所:基督教會郇山堂(1969) 

(六)第十一所:中華基督教閩南三一堂北角堂(1983) 

(七)第十二所:中華基督教福恩堂(1991) 

(八)小結 

第五章.香港閩南教會的閩南性 

一、導言 

二、美國歸正教會的傳統  

三、中國閩南教會的傳統:閩南性 

(一)源於文化層面 

(二)源於差會層面 

(三)其他因素 

四、香港閩南教會的閩南性 

(一)共有的傳統:方言特色 

(二)差會的傳統:差會影響 

(三)傳統的挑戰:閩南性與非閩南性? 

第六章.香港閩南教會的本土性 

一、再思身分認同 

二、個人身分的本土特色 

(一)凝聚性身分 

(二)流動性身分 

(三)家庭性身分 

三、教會身分的本土特色 

(一)閩南身分 

(二)香港身分 

四、教會的本土挑戰 

(一)教會的優勢 

(二)教會的問題  

五、教會的本土出路 

(一)教會信徒評檢 

(二)教會現況評檢 

(三)教外處境調查 

(四)教會身分重構 

第七章.結語

一、歷史故事的誕生 

二、歷史故事的地區 

三、歷史故事的人與事 

四、歷史故事的未來 

附錄:2003年香港方言教會調查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