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與中國又化研究中心 / 朱秀蓮 

國內教會牧職實習

文化中心自一九九四年起便與廣州市兩會建立友好關係,於每年暑假期間派遣同學前往當地教會作為期八週的牧職實習。此舉不僅有助加強兩地教會交流,亦為本院學生提供了參與國內事奉的渠道,具體了解國內教會的情況。

兩位主修中國文化的同學,黃芷君,駱瑞鳳,就於本年度分別到東山堂及芳村堂實習,從她們的分享中,我們可一窺國內教會的多重面貌。

 

實習分享 / 黃芷君

東山堂是廣州信徒人數最多(崇拜人數三千)、佔地最廣、最具規模的教會。在短短八星期的實習中,我有機會參與教會大部分的聚會及事工,並作崇拜講員,主席。而在督導人引導下,我更可以較深入的在青年團契中事奉。此外,我亦參與了廣州市兩會舉辦的培訓班,有機會與當地同工在釋經及輔導兩題目上交流意見。

在眾多的範疇中,學習講道是我最為深刻的。我曾經在講道前一晚心情忐忑,徹夜難眠。在自覺卑微與不足之下,就越發倚靠神的幫助。我學習到以神的話回應信徒的不同需要,並在訂定題目上經歷神的帶領,如針對忠心事主的信徒面對接二連三的苦難,針對教會內的紛爭,及針對來自破碎家庭的信徒等,提供適切的信息。

透過與督導人相處中,我觀察到一個成功牧者的特質。督導人常主動接觸信徒,又親身籌劃及參與信徒的活動,與信徒打成一片。另一方面,他有極強的行政管理恩賜,能有效地管理由二十至八十歲不等的同工隊,調解當中的衝突。

在小型堂會成長的我,有機會到東山堂實習,實在是難能可貴的經驗。而透過親身參與,亦增加了我對三自教會的架構及其與政府關係的認識。盼望未來有更多兩地交流的機會,同證主恩。

 

實習分享 / 駱瑞鳳

芳村堂在廣州的教會中人數較少,有一種家的感覺。信徒以長者佔多,又以基層為主,此外,教會也設有盲人團契。在芳村堂的八個星期中,有機會在各個聚會中分享聖經信息(共十篇),讓我在講道上學習良多。而能夠與督導人一同探訪信徒,讓自己有機會實地了解信徒的生活和需要。透過多層面的接觸,讓我認識到國內信徒的熱情,也反省自己的生命質素,實在是神學學習上一個寶貴的經驗。

實習期間我曾到到芳村、山村、茶滘、東塱、濱江等地區探望患病、年長或行動不便的信徒。探訪工作是對信徒的安慰和扶助,可這項工作並不容易,由於信徒分散在不同的地區,部分樓宇又沒有電梯,義工都需要花上很多時間在路上。曾經有一個早上,一共爬上了二十一層樓,才探訪三個家庭,而同行的義工都是超過六十歲,他們的行動證明了對主的愛。

而從督導人的生活和事奉,讓我學習到凡事以教會為先的事奉態度。督導人生活非常簡樸亦盡量為教會省錢,例如燒柴來烘製主餐用的餅,燒開水給會友飲用。她寧願多花自己的功夫,以把錢省下作其他有需要的事工。

「於是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太九37-38)在芳村堂的實習,看見國內的莊稼多,而且都熟透了,正等待人前去收割,然而工人卻少。所以,這也是我的禱告,求神呼召更多信徒成為主的工人,把福音傳開。並期望這次實習經驗能幫助自己在將來牧會的時候,不忘繼續服事國內的教會。

原載於《建道通訊》129期,2002年10月,頁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