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學刊56期
2021 年 7 月 1 日
祭司的召命—仿照神與創造秩序 / 高銘謙
祭司傳統與創造秩序有密切的關係,祭司所涉及的禮祭、潔淨條例及道德要求期望主導以色列民回歸神所設立的創造秩序當中,這種祭司的召命總結在利未記十章10 至11 節與十九章2 節。
2021 年 7 月 1 日
Eternal Bonds: Samuel Friedrich Willenberg’s Reinforcement of the Reformation Concept of Vocation at the Danzig Academic Gymnasium / Matthew Oseka
The present paper explores how the Reformation concept of vocation was expounded and fortified by Samuel Friedrich Willenberg ( 胡生芳) who, from 1701 until his death in 1748, served as professor at the Danzig Academic Gymnasium ( 但澤學院).
2021 年 7 月 1 日
巴特的呼召論與成為「基督徒」(homo christianus)的關係 / 陳韋安
本文的寫作目的非常簡單,對瑞士神學巨匠巴特(Karl Barth)的呼召觀作仔細的探討,從而對華人教會的屬靈傳統作反省。
2021 年 7 月 1 日
把「全人」放進舊約聖經—以詩篇作為重新思考נפשׁ翻譯的實例 / 余惠娥
整全人觀乃舊約的教導已受到中西方不同學者的認可。然而,今日的華人基督徒依然普遍受到三元論的影響。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中文聖經版本忽略 נפשׁ 這個希伯來文單詞的學術研究成果。
2021 年 7 月 1 日
重返被遺忘的路徑—從奧托對「神聖」的體認到田立克轉化世俗的藝術 / 蔡清徽
宗教學者伊利亞德主張「神聖」與凡俗相對立,人們能意識到「神聖」是因為它的異質性,也因為這本是人的天賦。然而現代人因焦慮的生存狀態和與「神聖」隔絕,愈發傾向「去神聖化」,偏好凡俗。
2021 年 7 月 1 日
自由與秩序:基督教、人權與文化—訪談基督教法學家維特(John Witte, Jr.) / 謝志斌
本人以一位華人學者的問題意識訪談了基督教法學家維特,展現他作為基督徒的虔敬與作為法學家的對社會、政治的自由與秩序的責任以及對文化資源的開放性。
2021 年 7 月 1 日
後宗派的信仰建構—毛主義時期溫州基督教「家庭聚會」的形成及信仰形態(1959-1976 年) / 倪步曉
這篇文章探討1959 年後的毛主義期間,溫州基督教被社會政治運動取消公共宗教活動,基督徒轉向地下微型的「家庭聚會」,形成其獨特性並實踐他們信仰的形態。圍繞「家庭聚會」的信仰實踐來看,包括在苦難中的宗教調節、靈恩的形態,建構一種重新定義家庭聚會的信仰身分。
Latest Articles
「牧範」與「硬淨」! / 梁國強
2024 年 11 月 1 日
【代院長的話】神學教育的生命迴響 / 高銘謙
2024 年 10 月 1 日
【屬靈導引】屬靈導引—一門失落的藝術 / 董智敏
2024 年 10 月 1 日
Highlights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