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院長的話】傳統與開拓之間 / 高銘謙

越來越覺得,喜樂是一個賞賜,而不是爭取的目標。

事奉的喜樂來源往往都是生命的改變與轉化。我很期待看見人因著神的說話而帶來生命的改變、因神的說話而認識耶穌基督、因神的道使生命帶來更新,這些事情之所以叫人喜樂,是因為叫我明白神真實地存在。我深信,只有神才能改變人心,只有祂才能叫人得著豐盛的生命,當有生命改變時,我的心便感到雀躍,並不是因為這項改變是因自己的努力而達成,而是因為這能見證神的真實與奇妙。喜樂,並不是我工作的目標,但卻是神的一份賞賜。

然而,我們事奉或會失去這份喜樂,或許是因為內心的不安而帶來兩極化的走向,這兩極就是僵化的傳統與放肆無定向的開拓。當我們失去對生命改變的興趣與熱忱,把焦點放在自己內心的不安而無止境及無窮盡地追求安全感時,我們便會失去喜樂。

首先,事奉的人會為了處理自身的不安感而固守僵化的傳統。他們會在這個急速轉變的社會中尋求可以控制的安全,建立重重的圍牆、規矩與法則,防止自身陷入失控的局面,以此為他們所擁有的東西保本。社會改變越快,他們所帶領的教會便越保守;世界越動盪,他們所事奉的信仰群體便越僵化,他們不求改愛,但求自保,以種種的圍牆牢牢地把自身圍起來,叫教會密不透風,樣樣都要有保險,信仰便變得沒有危險、沒有錯誤、沒有嘗試。在這僵化的傳統下,教會似是被保鮮紙包裝著,成為安全、幽暗、靜止、密不透風的隔夜飯菜,以為能夠「保鮮」,但實際上已漸漸變質與腐壞。

我們不能說所有傳統都是僵化與沒有意義,事實上有一些教會保持優良的傳統,在轉變的社會當中繼續弘揚真理、榮神益人。然而,面對急速改變的世代,教會的領袖需要分辦甚麼是不能改變的核心價值,甚麼是阻礙這核心價值活出來的僵化傳統,而這個不能改變的核心價值或許就是一個群體的召命。可是,面對改變所帶來的不安感若充斥著教會,教會便會不自覺地建立圍牆,對抗所有外來的衝擊,這個圍牆分開及標籤了愛教會與不愛教會的人、搞事分子與支持者,甚至把人們劃分為屬靈與屬肉體、敬虔與世俗等等。這樣,僵化的傳統帶來保本的圍牆,而圍牆把人們劃分為二元的對立,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爭執與比較,腐蝕了單純與愛主的生命。通常,這樣的教會都沒有喜樂。

而那邊廂,則因著時代的改變與社會急速的變遷,有一類事奉者拒絕傳統,尋求變化,總之改變便有進步,他們放肆無定向地開拓新的事工、點子與服事,他們的內心也有不安,但他們並非用僵化的傳統去面對,而是用放肆無定向的多元嘗試來面對。他們害怕別人說自己落伍、「老土」、守舊,便開始在衣著上、品味上或潮流的創意上都要比別人走多一步,做各式各樣大膽的嘗試。然而,他們坐立不安,很想用滿滿的時間表與無止境的想法與意念來嘗試抓著時代的種種機會,沒有想清楚自己的核心理念與價值,到頭來製造出很多沒有實際內容的商品、活動與事工,像一層又一層七彩繽紛的糖衣把自己包裝著,但其實心底裡還是那種不安與懼怕,始終無法得到因深耕細作而帶來的生命轉化與改變,因而失去喜樂的可能性。

誠然,面對急速改變的社會,改變是必須的,我自己欣賞那些為了福音與信仰的綠故而勇於嘗試的人,也同時欣賞那些認清自身核心價值,在多變的世代中還是保留著優良的傳統的人。這樣,傳統與開拓,似是兩個水火不容的東西,但卻是應該同時發生的生命力,才能看見在變數中的常數,並在這常數的基礎上求變,來應對世代的變數。

有一天在街上等巴士回家,忽然有一位年長婦女送給我一張佈道會的單張,邀請我出席某間浸信會所舉辦的佈道會,這位姊姊所做的叫我心頭一暖。或許我們會評論這樣在街上派單張是否有效,但我自己實在很久都沒有收過任何佈道會的單張。這單張由一位姊妹的手中送來給我,她所送上的,不只是這張單張,更是微笑與熱誠,叫我看見這派單張的傳統如何有血有肉地點燃著冷淡的街頭。轉過頭,我便回到家附近,走過天橋底,又看見某間宣道會的弟兄姊妹派發氣球,送給街坊,鼓勵人出席教會聚會。派單張的傳統,能否帶來教會增長,到底成功與否,通通都不是重點,但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微笑與問候,卻教我看見喜樂的原因。我發現,若傳統的做法並非來自不安而變得僵化,有時會帶我們到達純樸的生命互動中,把我們接駁到歷史的動態清流之上。

同時,近來也喜見一些福音機構以創新的方式以媒體佈道,也有神學院與訓練機構嘗試在網上課程或拍攝方式上有不少創新,把福音、真理與生命的見證帶到世界各地的華人,影響了不少團契與小組的分享。這些創新的開拓有目標、帶著召命、保持核心價值,帶來正面的影響力。教會勇於開拓之前,首先要詢問自身的召命與核心信仰,認定甚麼可以變與甚麼不可以變,放膽地在可以變的事上創新與改革,以致為到福音的緣故,能開拓出更具革命性的創新的可能性。

在舊約,每一位先知的使命都不是新的使命,他們只是屬於以色列先知運動當中其中一員,分享了整個先知群體的傳統共同使命,這使命就是代言神的心意,警告以色列民要回歸摩西五經的律法要求。先知擁有不變的使命,而先知只要做的就是忠於使命。不過,當先知運動進行了幾百年,同樣的使命,在不同的時代中卻必須帶來革新,神呼召新的先知去接續舊的先知,不是為了取代舊的,而是把不變的信息重新地及更新地再說一次,這信息一方面根據傳統與五經的核心價值,另一方面又切合時代的需要,用當時人所能明白的說話來說明。這樣,舊有的使命及信息在不同的時代中再次詮釋及革新,讓新一代可更有效地領受神的信息。因此,以色列的先知運動就在這不變的使命及不斷的革新當中進行,一方面這運動不會改變它原有的使命:鼓勵人悔改,達到摩西五經的律法要求;另一方面,這運動需要革新及轉化,好讓舊有的信息再次被新一代聆聽。[1]

誠然,我們都一樣站在歷史的洪流當中領受由神而來的呼召,成為時代的神國僕人。建道神學院已經是一所擁有125年歷史的學院,經過歷世歷代的時代變遷,在我還未生於人世之前,宜道會的宜教士早已在十九世紀末拓荒南洋,在廣西開辦這所學院。時代的挑戰是過去的歷史,也是每時刻的進行式。當我閱讀建道的歷史時,我發現了傳統與開拓之間的張力,看見建道有一些東西是不變的:開荒、吃苦、火熱,尊奉聖經權威、維護真理、宣教、重視生命培育、服事教會與學養。同時,我又看見這些年間建道發生了改變:網上課程、爾道自建、媒體教學等等。我祈求,建道能一方面保持著優良的傳統而不變得僵化,另一方面又勇敢地開拓而不變得放肆及無定向,其中核心的關鍵,就是認清這所百年神學院的召命與存在價值。

最近有一位建道的老師告訴我,他在建道事奉很喜樂,因為他看見生命的改變與真理的堅持,同時又讓他發揮所長,在制度上不僵化與守舊。他喜樂,我也喜樂。很榮幸可以一起在這世代培育神國僕人,服事教會。盼望每一位事奉神的人,都有喜樂的人生。

[1] 有關舊約的先知運動,以及先知的使命,可參R.E. Clements, Prophecy and Covenant,SBT 43 (London: SCM Press, 1965); R.E. Clements, Prophecy and Tradition (Oxford: B. Blackwell, 1975); William M. Schniedewind, The Word of God in Transition: From Prophet to Exegete in the Second Temple Period, JSOTSS 197 (Sheffield: JSOT, 1995); Joseph Blenkinsopp, A History of Prophecy in Israel: From the Settlement in the Land to the Hellenistic Period (London: SPCK, 1984).

原載於《建道通訊》218期,2025年1月,頁3-5。

作者簡介

高銘謙

副院長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