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文化研究生力軍

從中東工到華人神學教育

簡國基

平安,我是Toby。自2015年,我和太太在中東服侍了將近8年。因為事工的緣故,在工場時,我有機會聽到穆斯林和基督徒朋友兩面的不同故事。他們不同立場下的論述,讓我開始對當地基督徒和伊斯蘭教徒的宗教關係感到興趣。除了兩個宗教教義上的相同和分歧之外,我也想知道,為何他們幾千年來仍然能某個程度上和平共存?中東基督徒又是如何在明顯和暗中地被歧視下,仍然能堅守信仰?兩個宗教的信徒平日又是如何相處?這些都是我想知道的問題。後來,我有機會在英國牛津宣教研究中心進修哲學博士學位,於是我就選擇了這個研究的方向。這裏大部份的教授也曾經是宣教士,他們關心宣教議題的學養和國際視野也深深影響了我。

回港剛剛一年多,我仍然在適應逆文化衝擊中。有時站在香港的街道上,卻想起中東的地方和朋友。同時,我也在適應身份與角色上的轉變:由前線宣教轉到後方做訓練者和支援者。可是,我相信這是難能可貴的宣教隊工。感恩的是可以有幸跟一班同學探索他們未來的宣教方向,為他們的宣教生涯規劃貢獻一分力。與其說是我有一些經驗智慧,倒不如說是我在主裏很想跟他們同行嘗試宣教之路。每個年代去參與宣教也很不同,有些時候我反而從他們的身上學了很多,也看見不少我當年的影子。

最後,我也盼望能跟更多教會和差會的朋友同心推動宣教,彼此連結支持,讓我們同心合意為主興旺福音。同時,我也盼望在亞洲的宣教學研究上有所貢獻。祈求主使用,於願足矣。

 

從街市到本土主義

周翠珊

Hello,我叫Simone(周翠珊),過去在西非國家迦納北部的穆斯林群體服侍,數年前回港,修畢建道宣教學博士課程以後,目前在跨越文化研究部工作。對我而言,最能夠體驗文化的地方,是街市。在街市裏面,有最地道的人、食物和語言,在每一個細節和實實在在的生命裏面,透露著所謂的「文化」,當兩個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嘗試去溝通,就有所謂的「文化交流」。由於熟悉當地士話,在街市裏面,亦鮮有「白人」走進如迷宮一樣的街市「核心」,因此,在裏面好多人都認識我,久而久之,他們更用「打把你女人(Dagkomba Woman)」來稱呼我。

在宣教界有一個傳說:三年、五年、七年、十年⋯⋯十年過去,才發現這句話很真實!過去服侍的群體,有紅色獵人(Red Hunter) 之稱,那片土地被稱為「福音的石頭地」,就連其他族群都對這個族嗤之以鼻,但和他們一起生活十年,才開始聽得明他們的文化暗號,他們最希望的,是一份民族與民族、族群與族群之間對等的尊重!

長達百年奴隸的歷史、一次又一次文化入侵⋯⋯他們嘗試用言語、甚至用武力去反抗,卻不得要領,於是「本土主義」興起,結合伊斯蘭信仰,以期望取得更多的話事權,這也是宣教士在那邊努力工作卻一直徒勞無功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

感謝神!讓我在過去的目子有機會分享他們的故事,感受他們的生活,從而萌生有關「本土主義」與宗教關係的研究,我亦希望藉著日後的教學,幫助未來的宣教士,循當地文化和傳統找到打開福音大門的鑰匙。

 

從德國到民族敬拜學

潘凱玲

從建道聖樂系畢業到德國宣教,2013年回港時我問上帝:「究竟是敬拜,還是宣教?」上帝幽默地在Google 給了我一個字:EthnoDoxology(民族敬拜學)——一個以天上萬國敬拜為目標,結合敬拜、宣教和藝術的學術領域。自此,我便踏上了充滿色彩和創造力的藝術宣教之旅。

敬拜是宣教的燃料,不論敬拜還是宣教,都是我們的生活和生命。感謝跨文化研究部給予機會,我完成神學碩士後,便開始在建道教學,並在美國一所出產聖經翻譯宣教士的大學裏修讀「世界藝術」(即民族敬拜學)哲學博士。

建道是一個宣教學院,所以非常支持我走進這個創新的宣教領域,探索如何以觸動人心的方式,讓不同群體原汁原味地認識和敬拜上帝。在這裏,我不僅有機會教授自己喜愛的文化人類學,更有機會開辦新科,跟不同的人一起探索如何用多元的心靈藝術表達,在不同群體中發揮天國價值,讓人們參與和體驗一個真實而又整全的福音。

除了喜歡音樂、中國書法、古箏、參與社群藝術和跟女兒art jam,我也喜歡跟不同的人交往和向他們學習。這幾年,我跟很多基督徒藝術人、差會和教會成為了好期友,跟他們一起推動本土藝術差傳工作和多文化共融敬拜事工,甚至跟東亞區的同工們一起翻譯訓練教材,如《貼近神心意的社群藝術》(William Carey Publishing)。這些新人新事,總令我感到神的國裹有無限可能!

 

你願意為宣教擺上多少?

李潔盈

大家好,我是ICS同工阿潔,上年道學碩士畢業後,便加入了ICS團隊,至今已一年多了。非常慶幸能夠在宣教事工上出一點力,並繼續留在長洲這個我很喜歡的小島上。

自信主至蒙召決定全時間奉獻約莫7年間,我在各式各樣的薰陶下,漸漸對宣教建立出一種無法忽視的使命感,由於篇幅所限,只好挑選少量重點片段分享。

在信主初期參加的一些宣教課程和營會中,了解多了不同地方的信仰狀況,原來世上有無數人一生都沒機會聽福音,而且許多的文化傳統都將人分門別類、貶低或踐踏人的價值,但聖經中的上帝卻無比珍視每個人,這叫我非常難過,並思考到底怎樣才能將這位上帝介紹給他們呢?

隨著對上帝的認識加深,更相信福音的大能足以超越一切膚色、語言、地域、文化的阻隔,祂真的配得萬族萬民獻上全心全意的讚美和敬拜。我渴望看見祂的榮美,期盼能一生事主,就在尋索當中讀到一宗「兩位廿三、四歲的宣教士被ISIS殺害」的新聞,這新聞令我內心劇烈翻騰,因為他們比當時的我還年輕,這彷彿是上帝在問我:「你願意為宣教擺上多少?若我要你連性命都交出來,你仍願意嗎?」我大大猶豫,花上好些時間才看清楚自己真的好膽小,也好怕受苦、受折磨,對於付代價有很大保留。痛悔過後,沒有勇氣大躍進,只有屈膝求神幫我跨出一步去回應。

萬族萬民歸主的意境至今仍支持著我走每一步,甚願渴望聖工、欲見證福音擴張及生命成長的心志長存。

原載於《建道通訊》218期,2025年1月,頁18-20。

作者簡介

簡國基

跨越文化研究部
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周翠珊

跨越文化研究部事工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