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可敬的「建道人」 / 梁家麟

楊小松博士敬謹地走完地上的路程,不算特別瀟灑亮麗(他不是這樣的性格,也缺乏這樣的條件),卻是滿溢著人的信心和上帝的恩典。我在他身上看到虔信和敬畏是怎麼一回事。

生長在一個資源和機會都匱乏的年代,小松兄接受各樣的家庭和環境的命定,沒怨天,沒自怨;卻同時把握每個能上進的契機,從不視眼前的現實為終極的命定。小松兄盡力承擔各種人間責任,照顧家庭,關懷身邊的人;卻更不敢輕忽上帝對他的召命,不勉強,靜待時機,可以延後,但永不放棄。看他如何考取地政與房地產投資的專業資格,獲得專上學院的教席;乃至如何在工餘攻讀神學,再毅然放棄豐渥生活考取神學高等學位,在神學院任教以完成他的第二里路的事奉。整個歷程迂迴曲折,沒有人為他鋪出一條黃金坦途,都是勉力在常規生活之外加倍用功,憑的是,負面說是不甘心不妥協,正面說是迎向上帝的召命、完成上帝在他生命裏的生涯規劃。

認識小松兄超過三十年。最初是在溫哥華列治文華人宣道會參與一點服事的時候,他時任教會的長老。溫文儒雅,常以笑容代替言語,是他給我的第一印象。其後他放棄加拿大的厚職和安穩生活,回來香港參與神學教育;最初在友院信義宗神學院任教。某次他來建道參觀,在黃碩然老師引薦下在我的辦公室裏聊天,聽他講述心中的抱負,有說不出的觸動;然後我做了以下魯莽的舉措:第一是不怎麼依從江湖規矩地把他「挖角」過來;第二是在教師編制外多聘一人,當然能這樣做的一個前提是,小松兄願意以義務方式前來任教,我們不用付全額薪酬;第三是沒有走正常的聘任程序。無論如何,小松兄於是開始了一段長達十年之久的教學服事,而建道也多了一位「傳說級」的教師。

小松兄為人謙厚,從不計較個人榮辱得失,對人包容遷就,對學生尤其只是肯定和鼓勵;卻律己甚嚴,對所承擔的責任全力以赴,總是超額完成。在這裹我看到寬容和堅持中間一條完美的界線。小松兄先是基督教教育系的老師,後參與教牧學碩士和博士課程,悉力指導同學如何研究和寫作論文,並藉豐碩的經驗累積而撰寫了《學術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一書,造福了許多後輩。

因為半途出家,小松兄在建道老師群中屬於較年長的一個,但他從不擺架子論資歷,跟所有老師職員都融洽相處。他和師母 Anita 在公餘常和職員同工吃喝遊玩。小松兄和師母跟同學的關係便更不用多說,在為學與為人全方位照顧。

這是為甚麼他們夫婦能用九年多的時間(在建道這個「老牌」機構、穩定的團隊,十年算不上很長),便獲廣泛認可為「建道人」。是的,小松夫婦一生有參與多個不同服事,但我們認定他們是「建道人」,我們講述建道的恩典故事時,他們都是其中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小松夫婦在建道榮休後,回溫哥華安居。每次乘教學公幹之便路過,我總不忘前往拜望,或相約飲茶聊天。建道在溫哥華舉辦的所有活動,小松夫婦也幾乎都參加支持。在這近二十年的歲月裹,我見證小松兄偕妻女過著甜美豐足的退休生活,也見證歲月在他身上留下一道又一道的烙印,包括多年臥病在床的日子。2024年10月,趁赴加拿大服事的機會,與妻偕同鄺炳釗夫婦,在Donald 弟兄的帶領下,探望了小松夫婦,這是我們在人間最後一次面晤。其時小松兄已無法言語,但在半昏睡間被喚醒,看到我們這些熟識的面孔時,他興奮的笑意仍傳遞了大量的恩言信息。這是滿載恩典和恩情的生命。

嘗言,上帝的恩典和人的恩情,伴隨我們跌跌撞撞走完這一生。我們和小松兄,都是恩情的施與者和領受者,更是恩典的見證者。

當下得到鼓掌,無疑教人興奮;事後被人懷念,卻更顯珍貴。小松兄完成畢生的信仰歷程,我們為他感恩;Anita完成照顧丈夫的艱巨責任,在為她欣慰之餘,我們也有說不出的思念。

小松兄,一位有亮麗的事奉和生活見證的「建道人」。

原載於《建道通訊》218期,2025年1月,頁24。

作者簡介

梁家麟

榮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