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的話】拒絕失敗,勇毅前行 / 梁家麟
(謹將本文送給2017年應屆畢業生和我的女兒。)
香港是個喧閙的城市,每個角落都注滿聲音。與人談話,很少是別人說完一句自己才說一句,總是沒聽對方說完,便已搶著發言,爭佔發言空間。聲音交疊,七嘴八舌,說比聽更要緊。
香港人尤其喜歡說批評的話。今天我們不再擔心年輕一代缺乏批判思維,卻只擔心他們在批判之後不曉得如何建設,推倒舊房子而不懂得覓地重建。為批判而批判,結果便將自己扣定在永遠的反對派的位置,成了寄生在正題(thesis)後頭的反題(antithesis),沒有自身的立足點,不折不扣的「離地」。
反對派滿地,說話和做事的人便得有動輒得咎的心理準備。除非不擬說具認知內容的話,不做有目標要達成的事,否則必然招來各種批評和反對的聲音。這些反對聲音有些具參考價值,但壓倒性多的是無的放矢的,發聲者純粹表達他們心中的感受,並伸張他們的發言權而已。事實上,不少人(包括許多在管理層的人)是藉挑剔批評別人,來為自己於市場定位的。
一位中學教師要面對課堂上有同學直喊「阿Sir,你講書好悶!」的局面;一個傳道人也得適應在每堂講道以後,網絡世界立即流傳對他的信息的大量評論。負面批評可是全無包裝絕不客氣的。迄今仍有臉皮薄自信不足的傳道人,對這個現象無法接受,情緒迭受困擾;甚至有年輕傳道因受不了年輕信徒的指指點點,而決定辭職他去。[1] 這樣的辭職案例,筆者在過去一個月內便聽到兩宗。
眾口悠悠,滿途路阻,行動者舉步維艱,要做成一件事,得有事倍功半的心理準備。勇氣和決心是不能少的,勇氣用作抵禦各種批評反對的壓力,決心則讓他能貫徹始終。憂䜛畏譏者,必功敗垂成。
曾多次鼓勵沮喪的傳道者,學習與反對者共存,在眾多批評聲音中勉力前行,擇善固執。
在一個講究隊工的工作環境裡,完全我行我素是不切實際的。除非是矢志自行開拓創業,不在別人的根基之上建造,否則總得直面提出異議的不同持份者(就是局內者的批評)。面對眾說紛紜的局面,不理睬反對者的指指點點,不作任何形式的妥協和讓步,是幾乎不可能的事。不過,如何在妥協和讓步中,堅持核心信念和原則,認清終極的方向,不和光同塵,不在人流中給擠掉,倒是關鍵性的。在隨眾中堅持,在堅持中隨眾。
基督徒在人間與人比拼的不是別的,而是生命力。有人說:「不合時宜的東西,如果自己虛弱,終究會成為人們嘲笑的對象,但有力量了,或堅持久了,或者反而成為眾人追捧的魅力和個性。」[2]
讀報,看到有關日本料理界神級人物麵次郎的故事。麵次郎煮得一手正宗醬油拉麵。出道之初,麵次郎在新宿橫丁經營小店,每碗拉麵盛惠八百円。麵次郎有個缺點,他只會照自己的意思,用自己認為最好的拉麵招呼客人,有時客人提出要求,譬如麵身要軟一點,湯底要淡一點,麵次郎即斷然拒絕,他相信那會產生違和感覺,破壞拉麵的整體性。
麵次郎是有原則的人,但客人嫌他固執,都不再回頭光顧。麵次郎終於向現實低頭,推出不同口味的拉麵:豚骨拉麵、味噌拉麵、博多拉麵···。這招果然奏效,麵館很快大排長龍。麵次郎之後再接再厲,讓客人自由配搭湯底,可以加辣油、加麻油、走鹽、走油···,即使湯麵變得不倫不類,客人只要有權話事,便感快樂。麵次郎被奉為「麵之神對應」,分店開個不停。然而,麵次郎每賣一碗麵,便自責一次。猶幸的是,他尚未變得麻木,仍未忘記初衷。
平成25年,已名成利就的他在東京最高級地段開設米芝蓮星級麵館「鹽對應」,獨沽一味拉麵,每晚限定十碗,由麵次郎親自主理。客人都很聽話,不敢指手劃腳,任由麵次郎發辦。嘗過拉麵的,都會感動得流淚。這碗讓人感動流淚的拉麵,正是新宿橫丁麵次郎一直堅持及認為最完美的八百円醬油拉麵。[3]
這個故事道出一個近乎常識的道理:個人的發言空間,跟他的江湖地位是成正比的。初出道者的堅持被視為頑固未開竅,已成大師者的堅持便是有個人品味風格。因此,剛開始實踐理想的人,得首先學習與人合作,博取最多的支持和信任,在滿足眾人期望之後尋覓貫徹理想的空隙。隨著事業成就的累升,可供建言和施為的空間亦日趨廣闊,局內者的批評聲音減少了,而承受局外者的責難能力也提高了。只要屆時他仍未忘初衷,沒有給歲月磨蝕所有理想抱負,則這便是他大展拳腳、顛覆世界的時候。
當然,不能避免的是在一個人對現實有較深刻的理解後,便會調節他所抱持的理想的現實顛覆性。但這與其說是對理想的背叛,不如說是經修訂後的成全。沒有理想可以原封不動地予以兑現,拒絕作任何修訂的人,大抵都不擬改變現實兑現理想,而僅是高擎一個抽象的理想來指控現實的不符理想。
言說從未改變世界,世界只被行動所改變;並且是在有人行出一條可行的另類選擇(viable alternative)以後,才讓其他人敢於離開舊路,邁入新的路徑。
香港社會和教會面對重重危機。[4] 雖然有保守派拒絕承認危機,也拒絕任何轉變,但那畢竟是極少數派,多數人仍是清醒地看到問題的所在。事實上,多數宗派和堂會近年來都面對發展停滯甚或倒退的情況,完全無視危機的領袖是不多的。今天我們的主要困擾是知道問題,卻尋不到可行的答案;了解現存模式已逐漸失效,卻找不到更好的取代而已。人人都期待有人闖出新路,期待有約書亞和以利沙的崛起。
所以年輕一代的弟兄姊妹,請不要太過理會已日漸式微的保守聲音,既不要被他們干擾,更不要以他們的存在作為我們改革無效的廉價藉口;盡量繞過他們,不將時間精力放在跟他們的對峙之上。他們佔據平原,我們便走上山路吧!
我所特別關心的,是年輕一代的闖路者不要受時下的批評妖風所牽制。不要放棄理想,更不要放棄致力將理想付諸實踐。不要只顧批評,拒絕建設,不要自甘做上世代和整個建制迫害下的受害人,將自己受害人化(victimized),並且竟然讓自己變得不濟,然後以自己的不濟來控訴整個社會化過程的失敗,以身相許,犧牲色相。我們既不要美化上一代的貢獻,可也不要誇大他們的破壞性。要拒絕犬儒,拒絕失敗主義的情緒,拒絕扮演反題而結果成了建制的䦨尾(appendix)。
而最重要的是,終日以平反甚麼控訴甚麼自我定位,以受害人身分亮相的人,總是讓自己活在仇恨、忿怒等負面情緒中。仇恨可以有效拆毀,惟有愛能成全生命、建設未來。每個信仰實踐者都得懷愛前行。
我們鄙夷那些西洋水貨掮客所兜售的「後學」言說,香港與中國從來沒有給基督化,從未進入「基督教時代」,何來邁進「後基督教時代」?今天仍是傳揚基督的時代,耶穌基督尚未及時,也談不上過時。事實上,我們也不會接受基督教業已過時的說法。我們篤信基督,高舉聖經,宣揚福音,我們從未懷欵基督信仰,也不會對教會絕望。對於所鍾愛的,沒有絕望的權利。
年輕的傳道者,請你們勇敢地向世界宣告:耶穌基督是道路、真理、生命,祂是人類的出路、人生的答案。這個宣告並不由上一代或任何一代以任何表達形式所壟斷,它同樣是你們今天的信息,是你們願意為之生為之死的信仰。所以,以你們認定最適切的話語,最覺自然的方式來表達吧!
耶穌基督仍將是二十一世紀香港教會的主,更是新生代基督徒為之顛狂的追隨對象。
註釋: [1] 必須說,相比年長信徒,年輕信徒對人的包容度更低,不喜歡某(傳道)人,便乾脆視之為透明的,完全不買賬。他們依從自己的感受行事,卻往往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2] 蔡崇達:《皮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頁193。 [3] 麥煒和:〈麵次郎的三碗麵〉,《明報周刊》2511期(2016年12月24日),頁96。 [4] 譬如筆者常說的教會三大危機:第一,信徒和教會老化,年輕人流失;第二,領袖短缺,找不到接棒者;第三,舊有的佈道與植堂模式失效,事工多而果效不彰。這三大問題,俯拾皆是例子,誰都看見,只是不容易尋找簡易的解決方案而已。在香港,恁誰都看到大型佈道會效果未如理想,但今天我們真能尋出更有效的佈道策略嗎?那些恣意攻擊大型佈道活動的人,除了提出以友誼佈道、關懷佈道、公義佈道等無從證實其果效的所謂出路之外,多數只能提出兩個荒誕的方案:一,派飯已是傳福音, 向人微笑已是傳福音;二,根本不應將傳福音視作教會的首要使命。
原載於《建道通訊》188期,2017年7月,頁3-5。
作者簡介
梁家麟
榮譽院長
Latest Articles
「牧範」與「硬淨」! / 梁國強
2024 年 11 月 1 日
【代院長的話】神學教育的生命迴響 / 高銘謙
2024 年 10 月 1 日
【屬靈導引】屬靈導引—一門失落的藝術 / 董智敏
2024 年 10 月 1 日
Highlights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