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的話】信仰的實踐與召命 / 梁家麟
基督徒對信仰可以有怎樣的期待?
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特別是對帶領弟兄姊妹的教會領袖。不過我們許多時不覺察到這問題的重要性,也沒有作因應的思考和回應。
國度的真理與得賞靠行為
讀已故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林道亮院長有關國度的真理的著作,心中頗有感觸。國度的真理是林院長一生最愛傳講的主題,也是他視為最要緊的道理。他甚至曾以為這個道理,可以比美馬丁路德的「因信稱義」,和衛斯理約翰的經驗性成聖的主張。
甚麼叫國度的真理?這主要不是指著基督徒需要有更廣闊的國度視野,不要將關懷局限於自己堂會的事工,更不要只注目於塵世生活的得失成敗。當然,有更遙遠的視野和廣闊的心胸也是重要的。但國度的真理卻主要指著基督徒得期盼耶穌基督不日的重回,結束人間的種種,然後開展祂的千禧年國度。所以,這個國度不是人間藉政治和社會變革而締造的,而是由耶穌基督改朝換代另起新的一頁。人不能建造天國於地上,這是千禧年前派的堅定立場。
那耶穌基督將來建立的國度,跟現世的我們有甚麼關係呢?林院長認為,我們雖然沒法在現世建立將來的國度,我們今天的努力跟將來的國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我們卻可以為自己在將來的國度裡謀得一個位置,就是藉著在現世的努力,使自己賺取在千禧年國度裡跟耶穌基督一起作王的資格。只要我們在現世積極傳福音,熱心服事主,將來便會得著耶穌基督的賞賜,便是參與千禧年國度的統治。
明顯地,這是華人教會曾經流行多年的主張:「得救靠恩典,得賞靠行為。」救恩是上帝給我們的白白禮物,跟人的倫理表現和行為實踐沒有關係。有人更主張這是「一次得救,永遠得救」,即救恩是永不失落的,不管我們日後如何姦淫擄掠,無惡不作,只要我們曾經舉過手、決過志,上帝便得保我們穩上天堂。但是,人在信主後的善行善功,特別是為福音使命所付出的努力,卻還是有重要的影響;這便是讓他們在主再來後給論功行賞,獲得上帝因應行善的數量而得的賞賜。
我們所累積的善功,將來可以換取怎樣的賞賜?有從中國古代朝會站班來作比附,獲得最多功勳的人,將來便可以站得最靠近耶穌基督,像雅各和約翰的媽媽向耶穌所求的好處。也有將耶穌應許為我們在父家預備住處加以推衍,主張為主獲得最多功勳的人,將來所能分到的住處便最大。不少人更相信,那些在人間為信仰和使命犧牲了生命的殉道者,他們成了啟示錄所記載身穿白衣的一群,這便更是晉升為特殊(貴族?)階層了。
不過,最多人談論到的賞賜,則是在千禧年的國度裡,與耶穌基督一同作王。他們相信這是千禧年此階段之所以存在的一個主要原因。千禧年國度是上帝賞賜那些在人間忠心為祂打拼的信徒而設的特殊時期。
林道亮牧師與許多有相同主張的牧者相信,惟有向弟兄姊妹清楚教導這個國度的真理,他們才不會以獲得耶穌的救恩為滿足,不會撓著手等待將來上天堂,以為一切都已功得圓滿、大功告成,再無奮鬥的目標;卻是知道必須為累積將來的獎賞而賣力,積攢財寶於天上。就像我們為退休儲蓄買保險作投資等一樣,未雨綢繆,高瞻遠矚。
信仰待奮鬥的目標
我對上述的國度真理是不大苟同的。我認定一切唯獨恩典,沒有離開恩典的「得賞靠行為」這回事。
不過,我承認持這個主張的人所提出的憂慮:若是無法為信徒提供一個讓他們努力和奮鬥的目標,他們便會對福音使命和天國職事提不起勁,覺得再無可以「賺取」或「晉升」的空間了。
初期教會乃至歷代活在迫害信仰的世界裡的基督徒,他們深切感受到信仰的應許與現實世界存在著的嚴重斷層,迫切盼望上帝的介入和搭救,也認定人間種種都不過是過渡性的,他們是客旅和寄居者。對於這樣的基督徒,上帝的救贖從來都不是已完成了的,「既濟」與「未濟」的張力永遠存在,他們得憑信心與盼望生活,現世的每一刻都指向來生,沒有耽於安逸或無所事事的可能性。這是名符其實的「末世聖徒」。
但對於活在一個跟信仰較為友善的世界的基督徒,就如今天多數基督徒的情況,信仰的「進行式」和生活的「過渡性」便非常不顯著了。不少人接觸信仰,純粹是為針對生活裡的某個問題,諸如疾病求痊癒、空虛得滿足、性格得改善、破損關係得縫合。這些問題不是永久性的,靠主的幫助,解決了便解決了。當然,這不是說人們便一定會「打完齋唔要和尚」,問題解決了便不不再信耶穌(確實有不少這樣的求「吃餅得飽」者);但信仰能為他們提供一個怎樣的延續性的奮鬥目標?倒是必須解答的課題。
若信仰乃為解決我們未認識主以前的罪債和心中的罪咎,那信了耶穌以後,這個目標便大致達到了。當然我們日後仍會犯罪,仍得尋求赦免;一些奮興佈道家也喜歡不斷挑起我們的罪咎感,總是告訴我們迄今仍然認罪未清,仍然罪大惡極。但我們多數人都不會是把相同的一條罪認完又認,求完又求;否則我們的信仰確據便出了問題。
若信仰是為我們掙得將來上天堂的門票,那我們在舉手決志的一刻,便已得著了。坦白說,今天絕大多數信徒都沒有強烈的末世意識,他們與其說是期盼甚或呼喊主的重回,不若說是關心自己死後能否坦然見主。換言之,他們預備自己死後去主那裡,過於期待耶穌在現世重臨地上。這跟聖經的末世觀是截然不同的。並且,多數基督徒其實都不想快死早死,他們拼命要維持青春延長壽命,積極為退休後的豐盛生活作預備,死亡和死後的情況只是間中才關懷一下。我們可是非常留戀人間和貪愛世界的呢?這樣,就算我們強調信仰乃幫助我們死後得享永生,信耶穌得永生,這也無法構成一個延續性的奮鬥目標。
對於「已得著」「已完成」的信仰,我們只要盡力維持之,便可以了。因此,不可停止聚會,不要鬆懈每天的靈修,不要輕忽對教會的奉獻和事奉的責任…。這樣的信仰要求是消極與防守性的。
怎樣的信仰使命?
無疑,我們得告訴弟兄姊妹,基督信仰不僅是為消去我們的罪債和罪咎,也不僅是為我們掙得上天堂的門票,卻是要讓我們承擔耶穌基督所授托的使命,讓上帝的心意得以完成。但這裡最關鍵的課題乃是:如何定義信仰的使命?
昔日保守教會將使命集中於傳福音救靈魂之上,最多是定位於自己所屬的堂會和宗派的擴展之上,這好像給人眼界不廣氣度狹窄的印象;但卻是最容易識別和量化的目標,最容易鼓勵信徒參與實踐,也最能讓他們自行評估投入的程度和已投放了的資源。今天我們擴大了對「福音」和「福音使命」的定義,提出各種職場神學理論,這無疑是擴大了基督徒可以實踐的領域;但若說明得不夠嚴謹,倒很容易為信徒提供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藉口:我們維持今天的生活的所有項目與內容,只要在心態上認定這都是為榮耀上帝而做的,並且只要勉力做「好」所有的本分(好爸爸、好丈夫、好兒子、好僱員、好老闆、好公民…),便即等於完成信仰的使命。當然也有個別有心人士提出踐行社會公義、推動環保、維護世界和平等更宏大的「信仰目標」;但除非多數人都有較一致的政治和社會的理想藍圖,否則我不相信這樣的主張能集結許多人參與長久而貫徹的行動。
剛參加一個基督徒大學生的聚會,有同學舉手問:「我們為甚麼要看信仰看得這麼認真?」對我而言,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提問。
如何向弟兄姊妹傳講一個為之生為之死的信仰?如何協助他們訂定一個可供畢生實踐和奮鬥的目標和使命?這是我們得嚴肅思考的課題。
原載於《建道通訊》173期,2013年10月,頁2-4。
作者簡介
梁家麟
榮譽院長
Latest Articles
「牧範」與「硬淨」! / 梁國強
2024 年 11 月 1 日
【代院長的話】神學教育的生命迴響 / 高銘謙
2024 年 10 月 1 日
【屬靈導引】屬靈導引—一門失落的藝術 / 董智敏
2024 年 10 月 1 日
Highlights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