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聖樂講座後感】 / 譚靜芝

「引動會眾參與崇拜之方案探討」,這是春季講座的主題,赴會者共八十多人,其中超過四份之一為教牧同工。會中,參加者都踴躍發問,反映華人教會身為信徒者盼望在崇拜中多參與;教牧也苦於會眾之被動、冷漠及不投入,急於找尋出路。華人自由教會中根深蒂固的「講道會」模式,恐怕在引動會眾參與崇拜上沒有什麼出路。會眾會因為一個講員的預備、組織及表達能力而影響他們對崇拜感受及領受上相應之評估。這類的評估,皆基於外在因素,與會眾自身之參與談不上關係。討論中帶出了「崇拜神學」這重要課題,仍有待神學院醒覺對這方面探索之重要性,並採取較積極之討論及研究姿態,領導教會走向崇拜更新內在化之層次。對於教牧和會眾,感性和理性去理解崇拜中的奧秘性、象徵性、視覺及動作的提示性、禮文的編排與修辭,及一切禮儀背後要表達的神學,都肯定會對崇拜參與有正面的鼓勵,以上都是禮儀神學要探索的課題。可惜的是仍有不少教會誤以為被稱為「自由」,其崇拜便是自由,「沒有禮儀的」。久而久之,敬神之禮無論意與態也蕩然無存,餘下的是崇拜常用之程式,講員恐怕必須要表演詞鋒與幽默感來保証聽眾的警覺,要提高會眾的參與度談何容易——我們不難想到音樂的頭上來——要富娛樂性、輕鬆容易和吸引………。倘若不是有崇拜哲學和系統的禮儀神學,以上的問題皆可輕易地訴諸音樂品味、迎合喜好甚至「高雅」卻又淺薄的「本色化」藉口。如此看來,我們仍在崇拜的這一代,似乎是逃不了尋根索源,翻經據典的工夫,使我們的視野更深地歷史化,崇拜與禮儀的思想更聖經化,在敬拜生活中的神學反省更生活化。待崇拜的理念清晰後,才能在教育上更具策略地傳遞與訓練崇拜的領導:包括主席、領詩、司琴、詩班及指揮等,因為領導除了是崇拜的模範之外,還能給予會眾語言、身體語言、及意態上的提示,對會眾參與崇拜有莫大的幫助。

原載於《建道通訊》100期,1995年6月,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