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10 月 1 日
作敬虔人/高銘謙
提摩太前書六章3-10節中,「敬虔」出現了三次: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3節)、他們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5節),以及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6節),因此,敬虔是整段經文的主題。到底甚麼是「敬虔」呢?…
2017 年 7 月 1 日
從山上寶訓看門徒與公民責任——路德與潘霍華的觀點/李文耀
文章特別選用山上寶訓作為切入點,目的是要顯出信仰的正統性與出於正統信仰的實踐都在宗教改革的議程內,並且隨着時代的轉變有所更新變化。本文嘗試通過分析馬丁‧路德與潘霍華的思想,指出後者如何在他的時代裏貫徹宗教改革者的精神,同時又突破了傳統思想的限制。…
2017 年 2 月 1 日
慎防「法利賽人化」/高銘謙
大兒子,才是浪子比喻的主角。 「父親對他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路十五31-32)……
2017 年 1 月 1 日
感官動詞在約翰福音的神蹟敘事中之功能/王觀惠
在希臘修辭學中,訴諸感官是一個常用的修辭技巧。這技巧的使用是為要透過激發讀者的想像力,將所描述的事件生動的帶到讀者的眼前,並藉此增進這些描述的說服力。本文的目的是要探討一個在研究約翰福音的神蹟敘事時,為學者所忽視的……
2016 年 8 月 1 日
尋求神的旨意?/高銘謙
基督徒很重視神的旨意,期望了解而遵行,以為可事事順利,萬事如意,卻往往忘記了「旨意」本身必須在禱告的關係中來理解。「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六10)神的旨意必須在主禱文的場景中來理解、在禱告場景下才能述說的………
2016 年 7 月 1 日
耶利米與約瑟夫——投降與投誠之間的迷思/張雲開
耶利米和約瑟夫都被視為是十分複雜的人物,兩者都在其民族面對強大軍事威脅時作出勸降的言論和出降行動,但後代對耶利米和約瑟夫的行為卻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2015 年 11 月 1 日
釋出火熱的心/高銘謙
耶穌復活之後,兩位門徒在前往以馬忤斯的途中,見到復活的耶穌,但眼睛迷糊,不認識祂。當耶穌問他們談論甚麼事情,他們用了很長的篇幅敘述所見所聞的事(路二十四19-24),非常準確又客觀地先後以第一身及第二身的見證來說明空墳墓的歷史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