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專欄】基督徒需要「釋放禱告」? / 廖炳堂
【老師專欄】基督徒需要「釋放禱告」? / 廖炳堂
靈恩運動第三波將「鬼附」(Demon Possession)與魔鬼試探/攻擊之分界含糊化,統稱為不同程度之「魔鬼侵擾」(Demonization),因此要求信徒接受「釋放禱告」。第三波領袖柯瑞福(Charles Kraft)認為有關「鬼附事件」的原文並非「鬼附」,而是「被魔鬼侵擾」(δαιμονίζομαι = Demonized;太八28),或是「有魔鬼侵擾(having a demon)(ἔχων πνεῦμα δαιμονίου=having a demon;路四33)。他認為原文並不含有「鬼附」觀念之所屬權(ownership),或當事人完全被邪靈支配、失去自主之含義,因此他認為信徒雖不會被鬼附,卻可以被魔鬼內住而必須接受釋放的禱告服事。[1]
柯瑞福持守「靈、魂、體」三元人觀。他認為魔鬼無法內住重生信徒的「靈」裏,卻可以內住信徒的身體和魂(即思想、感情和意志)之中,[2]因此魔鬼可以透過二方面的途徑(破口)內住信徒:(1)「靈」方面,即信徒或其祖先曾參與邪靈之活動,(2)「魂」方面,即相信謊言,或沈溺在憎恨、情慾等負面情緒中。他常借用垃圾吸引老鼠的比喻,這些屬靈和屬魂的垃圾讓魔鬼有入侵信徒的權柄(right)。[3]
福音派認為聖經教導「鬼附」和魔鬼的工作(例如試探、攻擊)之分野是清楚的:前者須藉趕鬼(exorcism)來尋求釋放;後者則透過悔改認罪和實踐真理來應付,兩者不能混淆。
首先,新約時代有趕鬼之記載共七次(可一21~29;可五1~10;可七24~30;可九14~29;太九32~34;十二22~32;徒十六16~18),大部分都清楚記載當事人失去自主及極端異常的行為舉動。當時的法利賽人視這類事件為鬼附(可三20~22)。
其次,新約作者已懂得分辨鬼附和非鬼附方面之「患病的」、「癲癇的」情況:患病的需要醫治而非趕鬼(路十三32;太十8;可一34;六13;路四40~41;九1),癲癇的也不一定是鬼附的(太四24)。一些與鬼附相似之表現也沒有歸究於鬼附(例如聾啞;可七31-35,九25)。再者,保羅對魔鬼攻擊的處理是禱告順服而非趕鬼(林後十二7~9),因此信徒遇有魔鬼試探攻擊的處理絕不可和鬼附混談,否則就犯上凡事訴諸鬼附及趕鬼之「泛邪靈主義」,失去了信徒應有的平安,彷彿在基督裏仍未能脫離撒但權勢,仍未得著靈裏的自由一樣(西一13,16;弗二1~6)。
柯瑞福認同有聖靈內住的信徒不能被鬼附,但又教導信徒被魔鬼內住時必須接受釋放禱告的服事,這豈不是自相矛盾?聖經中「靈」與「魂」都是指人的「靈魂」(約十二27 // 十三21;路一46//47),他認為魔鬼無法內住信徒的「靈」裏、卻可以內住信徒的「魂」裏,這教導明顯有違聖經之人觀。再者,更正教基於「全然敗壞」的教義,認為信徒在世不能達到完全的地步。柯瑞福聲稱「魂」的垃圾——相信謊言和負面情緒,會導致魔鬼入侵,這只會導致信徒陷入鬼影幢幢的恐慌之中,要求一次又一次的釋放禱告服事。
總言之,魔鬼的工作是要間接試探攻擊人,例如用惡念干擾信徒的思想。[4]事實上,需要趕鬼(或稱釋放)禱告的情況只會發生在那些主動接觸邪靈而被鬼附的人身上(參林前十20~21;利十九31)。
註: [1] Charles Kraft, “Contemporary Trends in the Treatment of Spiritual Conflict in the Mission of the Church,” <http://www.lausanne.org/Brix?pageID=13858> 2007年3月2日下載。 [2] 同上註。 [3] Charles Kraft, “Contextualization and Spiritual Power,” < http://www.lausanne.org/Brix?pageID=13886> 2007年3月2日下載。 [4] 張慕皚:《近代靈恩運動》,二版(香港:建道神學院,1999),頁119。
原載於《建道通訊》147期,1997年4月,頁4。
作者簡介
廖炳堂
副院長(學術)
Latest Articles
敘神敘人之爭:腓立比信徒的身份塑造與靈性追尋/葉應霖
2024 年 8 月 7 日
建道通訊216期
2024 年 6 月 1 日
【院長的話】勇敢面對「新」時代:要為主興起「新團隊」 / 蔡少琪
2024 年 6 月 1 日
Highlights
【公告】資源庫試用
2023 年 8 月 30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