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感性經驗到經歷上帝/廖炳堂

感覺vs理性

渴求感性經驗和情感得醫治,是當今時代的特徵。

普遍人的心靈,重視和相信感受,多於相信理性,「我能夠感受得到的」才是真實、才是真理。這標準遠遠比「我能否在理性上了解或論證」是否真實(或真理)更為重要。例如,一些基督徒因為「親近大自然」,或「聽音樂」比讀經默想更令他們感到與神親近,便認為找到了適合自己性格的靈修方式,而沒有先從聖經論證這些方式是否可以取代「讀經默想」,就已經成為主要的靈修方式。即或理性能證明其他靈修方法才更合乎聖經,但只要「我感受不到」,都是沒有意義,不真實、不是真理。

感性經驗=經歷上帝?

現今盛行的靈修、奮興式聚會林林總總,一些基督徒參加後「感覺」得到幫助。不過令人困惑的是,部分聚會的內容頗具爭議,例如靈恩信仰、天主教信仰或鼓吹追求神秘經歷等等,[1]另一些則在形式上五花八門,諸如體育藝術、攝影、武術、舞蹈、書法……都成為靈修方式。究竟甚麼是靈修?不同的聚會所帶來的「正面」經驗,是否表示都是真實的「屬靈經歷」?我們如何分辨和評估?

分辨真實屬靈經歷的原則

以弗所書五章18節是聖經中有關要「被聖靈充滿」的唯一教導性經文(西三16是其平衡經文),是指被「基督的道理充滿」。因此,「被聖靈充滿」的指標是靠著聖靈順服聖經真理,而非神秘經驗,或領受超自然恩賜(林前一22,十二29-30)。這是任何靈修或奮興聚會應有的本質和目標。

屬靈情感vs自然情感

跟隨聖靈的指標是對抗罪慾、愛慕上帝和所有屬靈的事(羅五7、15-16);因此,若有人為罪悔改、為失喪靈魂掛心、被宣教士犧牲的事奉感動、為永生的盼望而喜樂、為窮人受欺負而憤慨、或想更多愛上帝和事奉祂,我們大抵可以相信這些以上帝為對象的感性經驗是來自聖靈。

所以,真正的「屬靈情感」和人間普遍「自然情感」的分別是:美妙的詩歌使人愉悅,激情的音樂使人振奮,可能只是人的自然情感反應,其對像是受造物而非上帝;真正的屬靈情感必須同時包括對抗罪慾,或被上帝和屬靈事物吸引的動力。抑且,出於聖靈更新和聖化的感情與行為具有持續性,若音樂停止,情感便隨之消散,或沒有明顯的聖潔追求,都只是自然情感,不應因感情澎拜便誤定為值得羨慕的「屬靈經歷」。

況且,在聚會中是否感情澎湃,性格或文化習慣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較理性或成長於保守文化的人,往往不習慣在公眾場合顯露情感,因此不能以此作為屬靈經歷或靈命深淺的指標。有感動沒行動,可能反映性格較感性,或文化特徵,並沒有優越性。可靠的屬靈指標是行動,長期的生命更新,而非剎那的激情。

身心舒暢和屬靈經歷

參加某些聚會後身心舒暢,壓力放鬆,自信心加強,情緒愉悅等,可能只是對安靜幽雅的環境、群體激情或輕鬆幽默的表達手法而產生的自然反應。我們可視之為上帝的普遍恩典,但這仍不是靈修聚會的本質。正如基督徒散步、游泳或渡假後,身心力量提升了,卻不等於靈命更新了,同理,參與這些活動不代表已經靈修了。靈修的核心本質,不是追求身心安泰,而是在聖潔生命和事奉上更有動力。

積極而言,上述的聚會元素可準備人心認真研習、默想和實踐真理,關鍵是其中所含真理的質量。過分強調感性經歷的聚會,所傳達的信仰內容,容易傾向片面、主觀和簡化。反之,強調真理教導的群體應多考慮當代人的心靈特徵,適度增加上述感性元素,幫助人預備心靈學習真理。

按真理分辨屬靈經歷

此外,就算某聚會為參加者帶來了真實的屬靈情感和經歷,若其中有任何導致人離開神和真理的情感經驗元素和教導,都應視為出於魔鬼撒但對聖靈工作的破壞和欺哄,例如靈裡的驕傲、偏差的教導、低貶真理研習的重要性、反智或鼓勵倒空思想,高舉特殊經歷,甚至否定以真理來分辨情感經歷的必須性等等。撒但從來不會因聖靈工作而袖手旁觀(林前一5、11),在墮落的人性中,屬靈情感可以攙雜不屬靈的元素,驕傲就是典型例子:既有真實成長,卻又同時驕傲。換言之,就算聚會屬靈氣氛濃厚,基督徒仍要常存警醒和分辨的心(彼前五8),因為,經歷上帝並不需要放下理性。

基督徒不應低估上帝的主權和多元性,超自然或神秘經驗有可能出現,但福音信仰堅持這屬於上帝主權的作為,並非常規的應許,和當事人的敬虔程度更沒有關係,就如哥林多會眾和出埃及的以色列人,都經歷極多的神蹟奇事,但靈性卻是最差的。因此,我們不應將具有超自然或神秘經驗看為靈性超凡的指標,將當事人偶像化。

基督徒既不抹煞超自然或神秘經驗,但也不應強求,倒要追求真正的屬靈情感(參林十二31)。

真正屬靈經歷會使人追求真理

任何超自然或神秘經驗都必須經過真理的檢定(參林前十四29)。出於上帝的任何屬靈經驗,都必會引導人更愛上帝、愛真理、愛慕聖潔,並為別人作犧牲的事奉(約六27、63;約壹二4,三16-17)。換言之,真正的屬靈經驗應使人更有動力實踐真理,而不是鼓吹以經歷取代真理,以眼見取代信心的地位(約廿29;來十一1)。使人經歷上帝的聖靈,就是啟示聖經的聖靈(彼後一21;提後三16),祂的工作不會違背自己。

有「北美福音派之父」之稱的愛德華滋,在他的靈修經典《屬靈情感》中說,[2]信仰的核心是一系列以上帝為首要對象的情感:愛祂、敬畏祂、尊崇祂、愛祂所愛的、惡祂所惡的,但我們只追求真實而非假冒之屬靈情感,而聖經真理是栽培及分辨屬靈情感的必要媒介和內容。他一方面反對理性主義,即貶低情感表達、將所有感性經歷都視為主觀、浮淺或不可靠,但另一方面,他也反對感性主義,即獨尊情感表達,貶低聖經理性,自我封閉,不容許真理作分辨的角色。

願我們都按著真理、追求真實熱切的屬靈情感:「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太廿二37-38)

[1] 關於天主教神秘主義及五旬宗主義的靈修,詳參廖炳堂:《靈修神學:理論與實踐》,第7-8章。香港:天道書樓,2015。

[2] 在福音信仰的傳統裡,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1703-1758)可說是從靈修角度探討情感的專家,他的名著《屬靈情感》(Spiritual Affections)被喻為改革宗屬靈經驗分辨的經典。他是清教徒領袖,和太太都有豐富的神秘經歷,但認為信徒不應追求神秘經歷。

原載於《宣訊》214期,2017年10月,頁1。

[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

廖炳堂

副院長(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