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的話】牧者持續學習的需要 / 梁家麟
過去我們多次談過有關教會的保守趨向,妨礙其繼續與時代接軌,應對新的環境和新的挑戰。我們發現:教會的保守性跟牧者的不願學習有密切的關係。
與時代脫節
面對多變的社會形勢、複雜的社會現象,不少牧者感到難以理解,無所適從。他們只能慣性地將這個不解的現象作還原主義的解說:世風日下,人心敗壞,撒旦這個「世界的王」不斷鋪開牠層出不窮的詭計。不過,一切變化都不過是幻象,都是撒旦的技倆;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敵動我不動,以不變應萬變,便不會被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參弗四14)。我們只管宣揚永恆的真理,便不用理會受眾和他們所屬的世界的變化。噢,要說今天的人對我們所傳的道不感興趣嗎?聖經不是早已明說:這些人「心地昏味,與上帝所賜的生命隔絕了,都因自己無知,心裏剛硬;良心既然喪盡,就放縱私慾,貪行種種的污穢」(弗四18〜19)嗎?
而回應的出路,便是堅決畫地為牢,局限自己所能接觸和服事的對象,收歛野心,放棄增長。教會是百年老店,數十年如一日只供應同一貨色,喜歡的便來,不喜歡的請自便:結果專注服事一小撮舊客,亦伴隨這批舊客的只消不長而逐漸衰敗。歐美多數教會讓我們清楚看到這個現象,她們的昨天和今天正是我們的今天和明天。
牧者感到自身知識有限,雖工作多年,卻仍感經驗不足,特別是難以應對危機,無法處理突發性,羣眾性的事件;他們單純的頭腦(注意這是頭腦單純、心靈複雜、而不是心靈單純、頭腦複雜;前者是壞情況,後者則是好的),無法明白複雜的社會環境,擺平複雜的人際矛盾,應對急驟而尖銳的挑戰。對於信徒的訴求不斷增加,對牧者和教會的要求愈來愈高,他們在應接不暇的同時,常常感到焦慮甚或憤怒,認定提出訴求的人乃是無理取鬧,旨在搞亂教會和這個他們在牧養的(原本是單純的?)世界。
本領恐慌
毛澤東在延安學習運動中曾提出一個概念稱為「本領恐慌」。他認為共產黨幹部面對的政治恐慌和經濟恐慌都不是大問題,本領恐慌才是。
禮失而求諸野。筆者無意倡導共產黨人的理念,卻認為本領恐慌是一個貼切的名詞,可以借用來解說教會和福音機構的現象。常說:上帝對所有問題的答案都是人。在任何時代,不管存在任何危機,上帝的解決方法都是興起一些人,並帶領他們去帶領其他人走出舊有困局,開創一個新的時代。教會最重要的資產是人,並且主要不是集體意義以量計算的羣眾,而是每個個別的人才。教會和機構可以缺錢,可以缺乏土地和其他資源,卻不能缺乏人才。業以才興,人才是第一資源。重視人才,發現人才,使用人才,發展人才,永遠是教會的第一任務:當然我們強調的是信徒所擁有的恩賜,我們的責任在於發現、發展和發揮每個信徒的恩賜。這是保羅說的「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的含義。
有人才,有具本領的領袖,教會便有出路。因此,若是教會領袖出現本領恐慌,缺乏帶領教會所需要的本領,那教會的前景便肯定是黯淡的。
當然,位居領袖的人很少是從一開始便沒有本領的。他們主要的問題是舊有本領失效,卻苦無新本領以為補充。今天是知識爆炸的世代,有說近五十年,人類社會創造的知識比過去三千年的總和還要多。知識量暴增,知識更新周期大為縮短,各種新理論、新模型、新實踐層出不窮,日新月異。牧者所掌握的知識的保質期縮短,折舊情況嚴重,產生本能恐慌的機會亦大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書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
不斷學習
如何解決教會領袖本領恐慌的問題?關鍵只有一個:努力學習,不斷學習,終生學習。這好像是老生常談的舊調,不過也沒有別的出路了。
今天,我們不僅期待教會為牧者提供學習的空間和資源,譬如給予定期的學習假期,給予經濟上的補助,又或者給予購買書籍和電腦軟體的補貼;一個更釜底抽薪的要求是,將持續學習變成一個強制性的要求,強迫牧者讀書和進修,將這二者變成牧者的工作和生活的不可或缺部分,就像祈禱和讀經是信徒生活的必要部分一樣。
不像其他專業,如律師、醫生和教師等,牧者沒有法定的專業工會組織,所以也缺乏專業資格認可的發牌制度,不能強制要求會員每年必須參加多少課時的講座,參加專業資格考試,才給予繼續執業的資格。因此,牧者三、四十年前獲取的神學學位,彷彿是終身有效的。這個制度上的限制一時間是無法解決的,沒有政府法令的規範,人們自發組成的工會不過是聯誼會,無法構成強制性的行規。唯一略可抒解的做法,是留待堂會、機構和宗派,他們可以在合約上訂明牧者每年或每隔多少年便得有多少進修。略有規模的宗派或機構更可安排自己的進修活動,強制牧者參加。
要是建立健全的考評機制暫不可行,適當施壓,增加培訓機會,便是所餘的兩條出路。
兩個配套的更新
不過,要使牧者進修長期有效推行,兩個附帶的要求也是不能不提的。
第一是信徒領袖的更新。若教會不僅由牧者帶領,信徒也同負帶領的責任,則信徒領袖的更新亦是不可或缺的;否則,一個巴掌拍不響。牧者的觀念更新了,信徒領袖仍停留在咸豐年代的構思裏,要求牧者提供純粹的「古早味」教導和牧養,任何改革都不能發生。一般而言,信徒領袖定時改選和更替,老化的情況沒有牧者般嚴重,唯一值得提防的是領導層的老齡化,「老人政治」總是僵化和時代脫節的同義詞。
無論如何,即或信徒領袖的老化危機沒有牧者那般嚴重,定時的學習機制還是值得推行的。同樣,堂會和宗派可以組織和安排執事進修的活動,半強制他們參加。有教會以學費津助形式,鼓勵信徒領袖購書和參加神學延伸課程,又安排他們在本地和海外參觀訪問,認識其他教會的事工發展,也是很正面的做法。
第二是神學院和培訓機構的更新。若是期待牧者和信徒領袖能持續學習,便一定需要有新的教導者和新的教導。沒有供應,何來領受?無疑,多數神學院從一開始便有教師持續進修的計劃(如安息年)和各種支援(如購書補貼),所以讓教師不斷更新不是甚麼新觀念;但不用諱言,教育機構總是人間最保守的組織,教師也多數是抗拒轉變的一羣,他們對保存傳統文化積澱的興趣,遠大於對迎向時代挑戰的關懷。教育與時代脫節是個老掉牙的課題,清流誤國,知識份子拒絕甚或惡意破壞改制變法,是古已有之的事;任何較為激烈的改革,提出反對聲音最強烈的往往不是羣眾或信徒,而是作為既得利益者的執業者。
有怎樣的神學院和神學教師,便有怎樣的牧者。不過,有關神學教育改革這個課題,得另文討論。
總的而言,正面鼓勵,推廣經驗,樹立標桿;乃至反面的提醒和警告,都是推動牧者和教會繼續進修和成長的不二法門。羣眾(信徒與非信徒)的反應和效果永遠是最有效的尺度,「總要救些人」是教會的金科玉律。我們必須遵從統計數字所描繪出的真實圖景,也只有數字所搭建的圖景才是真實的。「不要盲目追求數字」,常常是那些頑固拒變的人所提出的無力藉口。
註:
本文的一些意念和資料來源,參李松:《消除幹部「本領恐慌」》,《瞭望周刊》總1738期(2017年6月26日)頁30〜31。
原載於《建道通訊》189期,2017年10月。
作者簡介
梁家麟
榮譽院長
Latest Articles
教會和新手牧者的期望落差 / 梁國強
2024 年 9 月 1 日
敘神敘人之爭:腓立比信徒的身份塑造與靈性追尋/葉應霖
2024 年 8 月 7 日
在德國歷史文化處境的神學發展—《當代德語神學:從認信教會到正義和平神學倫理》新書對談會
2024 年 6 月 21 日
Highlights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